2018开年中国电影关键词 系列电影成为业内热点
2018-1-22来源:工人日报
原标题:2018开年中国电影关键词 系列电影成为业内热点
2018开年,中国电影关键词 本报记者 刘洋
《捉妖记2》《唐人街探案2》《西游记之女儿国》《狄仁杰之四大天王》《英雄本色2018》……截至目前为止,定档2018年的电影中,只看片名,也能感受到一股浓浓的续集和系列影片的味道。
2018年伊始,一方面,《长城》《芳华》《妖猫传》等大导演创作的影片引起的社会性话题经久不息,另一方面,《羞羞的铁拳》《前任3》等喜剧创作获得了更多的票房。 “今天的中国电影市场瞬息万变,各路豪杰走马灯一般‘你方唱罢我登场’,在全国4万多块的银幕上瓜分票房蛋糕。”进入2018年,中国电影资料馆著名策展人、影评人沙丹这样评论道。
事实上,每一年的中国电影都在为文化产业带来新的发展和变化。随着国产电影不断地再创辉煌,2018开年,中国电影有哪些关键词?且看业内人士如何解读?
中国电影开启“华莱坞时代”
“随着互联网多种媒介的合力作用,大多数电影人抱着更美好的希冀和图景,那就是中国电影市场仍旧潜力无穷、不可估量。”谈到2018年国产电影的发展,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史专家刘小磊对记者说道。
《超人总动员2》《复仇者联盟3》《碟中谍6》……对比好莱坞系列大片,随着中国电影市场与北美电影市场总量的日益趋近,华语片中的续集电影和系列电影也在不断涌现。市场逐渐成熟后,制作费不断攀升,为了降低风险,保证收益,打造一种获得观众广泛认可的“电影品牌”,早已成为业界共识。2017年,虽然“大IP”逐步降温,但是固定的创作团队或已经受到市场认可的电影系列,仍然被看作是电影大片的“定海神针”。
“与此对应的是,我们以什么样的作品置身于这样的市场中,这也是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十余年来不停聚焦的话题。”对于中国电影市场不断拥抱全球化、在与好莱坞的“对抗”中取得成绩,却也开始向好莱坞的创作模式靠拢,甚至大有成为“华莱坞”的趋势,刘小磊认为,过度依仗系列大片模式,而使创作趋于保守的行为,会减少观众对市场的期待。
实际上,2017年虽被称作“超强大片年”,但是,对比好莱坞的创作,《速度与激情》《蜘蛛侠》《星球大战》等系列影片却并未创造票房奇迹,反而,北美电影年度票房跌幅达4%,创历年之最,证明多年以来的系列大片并未能持续吸引观众走入电影院。
“从高举国产大旗与分账大片抗争,到努力创作中等成本的类型化电影,再到现在的系列商业大片模式,中国电影的发展之快大家有目共睹。”刘小磊说,“但是,一味开发系列和品牌,也可能造成观众的逐步流失,好莱坞的遭遇就是前车之鉴。”
品友互动
2017年,三部现象级电影《二十二》《嘉年华》与《冈仁波齐》,分别关注慰安妇、性侵少女与藏民朝圣。无明星、无特效,无IP,却经历了在市场排片1.5%左右的形势下,逆市上扬,最终冲破或者接近了票房的亿元关口。
“在《战狼2》这样的系列影片或《羞羞的铁拳》这种喜剧团队制作之外,观众对真正涉及社会问题探讨的电影也有了更理性并稳定的需求,这样也能更好地刺激市场增量的稳步提升。”对此,刘小磊说,在2018年,一些已经成名的大导演的个性化创作,也将是电影市场增量中的一种内生动力,“比如李少红的《妈阁是座城》、贾樟柯的《江湖儿女》、曹保平的《她杀》,他们都不是靠导演加固定类型,而是靠创新和风格化的创作来提升电影作品的多样性,这样将会对系列大片之外,整个电影创作生态形成一种必要补充。”刘小磊说。
“审美隔离” 成为影坛常态
电影《前任3》的意外火爆,造就了“审美隔离”一词迅速进入2018年电影评论界的视野。票房直冲20亿元,豆瓣评分却只有5.8分,票房高过《芳华》,文化评论中却鲜有发声。一方面,影评人和学者几乎无视这部系列影片。另一方面,模仿视频、搜索主题曲及社交媒体上又出现了大量相关《前任3》的流量刷屏。
“说《前任3》是‘小镇电影’有理由,但好像又失之于简单粗暴了。”著名自媒体运营者萝贝贝这样写道。
“社交媒体全民化以后,已经进入了分层阶段,比如豆瓣上的文艺男女、刷微博的都市白领、快手上的小镇青年及QQ空间的学生群体,这些特定观众由于网络的集聚效应而产生了固定的审美偏好,而网络自制剧、网络大电影相对粗糙的影视风格,又培养了这部分消费者的观影习惯。因此,传统电影人和电影观众们认定《前任》系列中那些不够标准的问题,在他们看来,都不是问题。”曾在传统的影视公司及网络媒体公司工作都有过工作经验的策划总监余潇这样说道。
2018年,电影行业仍然在不断探索着新的可能。从《无证之罪》开始,爱奇艺就开始邀请电影人监制自制网剧,除了冯小刚监制的《剑王朝》之外,还有韩三平的《战争传奇》、王晶的《冒险王卫斯理》、徐静蕾的《同学两亿岁》、陈国富的《动物管理局》和陈嘉上的《唐砖》等剧。此外,网络大电影方面,以《生死鬼蜮》邀请好莱坞“B级片之父”厄尼·巴巴拉什为例,网络平台以“新电影主义”为方向,也在探索着网络大电影的新模式和新未来。
“网站凭借资本优势,试水美剧的电影化模式,往电影制作方向靠拢,再通过平台播放,培育观众,给电影打前站。这都是针对都市中产人群的行为。”对此,余潇评论说,《前任3》之所以被冠以“微信时代的爱情”,正是充分发掘了QQ空间式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快播式的模仿、戏谑的影像风格,其中涉及的话题和日常呈现又完全来源于微信等最普遍的青年人的社交媒体,从而赢得了既定目标观众的认可。
专业人员素质影响电影质量
“从个人的感受来说,我最希望未来能够产生更多懂内容、有足够专业素质的制片人。”谈到对2018年乃至此后中国电影的发展,一位曾在华语地区获得过大奖的编剧这样对记者说道。
在编剧和青年导演们看来,系列制作多,虽然是电影制作大片化、商业模式成熟化的表现,但是,同时也是由于很多制片人没有推进项目的能力,只好在“IP开发”的模式里不断复制成功经验的原因之一。而业界存在的一些“定金编剧”,其“骗了钱就跑”的行为,更使内容生产上面临很大阻碍。
最近,电影《无问西东》上映后,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引发大量 “姗姗来迟的《无问西东》,这5年去哪儿了”式的讨论。而很多电影制作周期慢、与放映脱节的情况,在电影界也并不少见。
“创作者如果是纯乙方,接委托创作,遇到那种糊弄事的制片人,剧本写再好也是白费,因为版权是制作人的。”即使已经在业内成名,这位获奖编剧仍然认为,制片人门槛太低,编剧和导演缺乏话语权的问题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电影项目的实质进展和推进。
“中国电影原来都是偏导演中心制,因为导演作为核心起码是懂业务的,现在中国电影模仿好莱坞的模式,但是又没有那种专业化的制片人,这就把整个产业水平拉低了。”一位青年导演这样对记者说道,“真正的大制片人,像黄建新和陈国富,他们都是从编剧和导演干出来的,所以能出精品。”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