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半年农村电影市场盘点
2017-8-21来源: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
2017年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年,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电影人翘首以盼的《电影产业促进法》3月1日正式实施,在法律层面明确了国家加大对农村电影放映的扶持力度,由政府出资建立完善农村电影公益放映服务网络,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农村电影放映,不断改善农村地区观看电影条件,统筹保障农村地区群众观看电影需求。针对校园提出由政府出资由教育和电影主管部门共同推荐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电影并采取措施支持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费观看等具体措施。针对少数民族语译制与放映提出加强电影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译制工作,统筹保障民族地区群众观看电影需求的规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了农村电影放映的基本要求,明确了广电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的实施原则。这两部法律的实施为今后农村电影放映向更加有序、良性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和有力支撑。
在政策引领和产业发展的双重驱动下,2017年上半年农村电影市场多项指标保持平衡增长。据统计,截至2017年6月30日,全国农村电影市场已建立数字电影院线326条;数字电影版权方290家;地面卫星接收中心站216个;实际运营的放映设备(2017年上半年参与订购的设备)41314套。2017年上半年全国农村电影市场订购达635万6076场,较2016年同期增加10万3233场,涨幅为1.62%。片方从农村市场收益较去年同期增加0.06%。数字电影交易服务平台的影片数量达3637部,其中城市票房过亿影片170部。
2017年上半年,农村放映工作在流动转固定、乡镇影院建设、标准化放映、农村电影市场化改革等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在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享共建,改革创新”原则下,助力文化小康,建设富美乡村,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为方便广大农村群众看到、看好电影,共享中国电影发展成果做出了积极贡献。
影片:片源供给侧改革取得成效
丰富的片源供给是农村电影发展的基础。据统计,目前国家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可供选择、订购的影片已达3600多部,农村电影可选择范围日益增大。为了保证农村电影放映的及时、丰富,实现两个效益相统一,电影数字中心双管齐下,一方面加大影片征集力度,保证第一时间将大片新片纳入订购平台;与此同时,转变节目供给形式,将供给侧改革思维融入影片订购,结合实际需求进行精准投放和主题推荐。
电影数字中心上半年加大了影片宣传力度,运用网站、微信号向各地院线及放映员进行推荐引导,使得中心推荐成为订片的首选;呼吁院线在订片选择时能广泛听取观众的意见和建议,采用“多次少量”订购方式,根据当地农村群众的需求、爱好、偏好等因素选择影片;提倡院线采用菜单式预约订片、按需放映等服务机制,把农民群众看电影变成一种菜单式的配送。
据统计,截止到6月30日,数字电影交易服务平台可供订购影片3637部,上半年推出“新片”265部(包含19部城市票房过亿影片),其中2017年年出品的影片16部,2016年出品的影片140部,两年内新片占上半年新增影片比例达58.87%。
从市场订购情况看,上半年共有3183部影片被院线订购,影片订购率达到87.52%;今年上半年有7部影片订购超10万场,远高于去年同期的1部影片;排名前三十名的影片有28部为近两年登陆平台的新片;上半年累计订购场次达635万6076场。从(表一)数据可知,今年上半年故事片排名前二十中有十二部为“小康中国·富美乡村”聚焦主题活动推荐影片,占比达到60%,其中“百年小康路 长征再启程”两部,“迎接党的十九大·共圆小康中国梦”有十部,从订购数据可见“主题聚焦”活动落实到了实处,新片大片比例增加,片源供给侧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2017年上半年故事片订购前二十名(表一)
1、19部票房过亿影片登陆平台
影片供给还力求体现丰富性、多样性。针对社会反响大、有良好口碑、票房成绩好、工业水准高的影片,中心积极洽谈版权,力求第一时间登陆农村市场。截至2017年6月30日,数字电影交易服务平台共有170部可供订购城市票房过亿影片,累计总订购场次已达647万5399场。其中,2017年上半年共有19部城市票房过亿影片登陆交易服务平台,月均三部城市票房过亿影片登陆平台,其中17部为2016、2017年出品的新电影,累计订购场次22万5299场,《湄公河行动》和《铁道飞虎》跻身上半年排行榜前二十名。
从订购排名来看,今年院线订购过亿大片基本以“新片”为主,排名前十全部为2017年登陆平台的影片(表二),版权方将新片早纳入农村平台趋势明显。
2017年上半年“过亿”影片订购前十名(表二)
2、戏曲片、科教片精准投放
戏曲片和科教片是最受农村观众喜爱的类型,今年上半年合计订购达212万7647场,占总订购场次的33.47%。针对不同地区观众的喜好,一些影片制作单位根据调研拍摄了有针对性的影片进行精准投放,丰富当地农村院线的影片供给。科教片和戏曲片是最带地域特色的片种,为贴近和满足各地观众生产生活的现实需要,一些有条件的院线加大了“自制片”的拍摄。比如,山东新农村院线制作的系列科教片,河南、湖南院线制作的地方戏曲片。
戏曲片一直是农村市场喜闻乐见的节目类型,不同地区对戏曲曲种也有不同的偏爱,戏曲电影消费因此呈现一定的地域差异。今年以来《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戏曲进乡村的实施方案》等文件的出台,更是为戏曲电影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政策利好。截止目前,平台共有可供订购戏曲片超100部,涵盖京剧、豫剧、黄梅戏、花鼓戏、秦腔、越剧、二人转等20多个剧种,累计订购场次超过300万场。今年上半年共有100部戏曲片被订购,总计52万0765场,戏曲电影在农村市场已生根发芽。
2017年上半年戏曲片订购前十名(表三)
今年上半年科教片订购场次达160万6882场,占总场次的25.28%,473部科教片被订购,订购比达89.41%。上半年科教片的订购冠军由《防范电话诈骗》夺得,共有128条院线订购。目前平台有529部科教片可供订购,涵盖了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健康生活、科普环保等各个领域。
2017年上半年科教片订购前十名(表四)
3、“系列剧”电影形成类型
从最早的“共和国名将”系列开始,系列电影在平台一直有不俗表现,如“红鹰突击队”系列中的《红鹰突击队之大破骑营》订购超10万场。今年市场表现突出的三个系列剧分别是“红鹰突击队”、“八卦拳”、“六扇门”(表五)。据统计,三个系列剧15部影片上半年订购达39万7458场,“系列剧”已经成为数字电影交易服务平台不可忽视的“新力量”。
2017年上半年院线“系列剧”订购排名(表五)
4、民族语译制与放映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43条中关于“加强电影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译制工作,统筹保障民族地区群众观看电影需求”的规定,是对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与放映工作重要性的肯定。少数民族语译制影片的放映丰富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发挥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的积极作用。
据统计,2017年1-6月少数民族语有可供译制影片60部,译制申请影片314部次,译制完成影片503部次,发行版完成影片329部次;上半年少数民族语发行版影片累计订购计13万0612场,较2016年同期减少29418场,降幅为18.38%。目前,全国共有11个译制中心,少数民族语译制累计完成影片5704部次,发行版完成影片5204部次,可译制素材累计已达841部,总累计订购达135万0523场。
2017年上半年全国民族语译制中心完成译制影片情况(表六)
2017年上半年民族语译制中心译制影片订购情况(表七)
上半年,少数民族语译制电影在深入贯彻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思想方面也有积极探索。如西双版纳州文体广电局向泰国清迈大学、泰国清迈新知华文书局各赠送了数字放映设备一套、国产优秀影片40部,其中傣语20部、哈尼语20部,这些影片将在泰国北部地区陆续放映。这也是继落地老挝、缅甸之后西双版纳民族语译制电影落地的第3个东南亚国家。
院线:适应新情况开创新局面
目前,农村电影放映专项资金不再单独列支,而是将农村电影放映由设立专项资金账户改为纳入多个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整体资金账户,也就是把看电影与读书看报、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地方戏、文化设施、文体活动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打包为一个资金科目,并赋予市、县财政部门“结合地方实际情况,统筹安排一般项目补助资金”的自主权。各地广电主管部门及农村院线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享共建、改革创新”的原则,创新思路、争取主动,努力将挑战转变为机遇,确保“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放映目标,保障场次补贴及时、足额到位,进一步夯实了电影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的基础。
从(表八)可以看出,山东、广东、浙江三个省的订购场次上半年增长排名靠前。近几年山东在标准化放映方面做出的成绩有目共睹,同时在专项彩票公益金的支持下,已经向福利机构延伸,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电影工作,鼓励公益放映与商业放映并联、串联的模式,订购场次逐年增长;广东省建有11条农村数字院线,市场运作条件进一步成熟,省、市、县三级贯通的农村电影公益网络基本形成。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异地务工人员专场放映活动,鼓励各地增加面向外来务工人员公益电影放映场次;浙江是深化农村电影发行放映体制改革试点省,已形成镇级影院、农村室内放映点以及农村流动放映三位一体的公共服务供给业态加速融合,城乡一体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框架基本成型;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机制基本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发挥;农村电影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公共标准化服务取得进展,第三方评价机制基本建立,社会满意度明显提升。
2017年上半年省份订购场次同比增长前十名(表八)
院线方面,增长量最大的为浙江新农村院线和江苏新希望院线(表九)。分析院线订购影片情况(表十),上半年共有16条院线订购影片超500部,其中浙江新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和江苏新希望院线订购影片超千部,这两条院线一直是“少量多次”订购的样板。
浙江新农村院线承担浙江省(除宁波外)农村放映工程年度农村电影供片发行任务,充分尊重农村群众观影选择权,建立农村群众观影需求调查机制,分层建立农村观众需求调查分析机制,建立按需放映服务机制,提升供需对称水平, 影片订购类型位列全国第一。
江苏新希望院线的具体做法是及时将国家数字电影节目平台上的最新影片编印成《订片目录》和《农村电影快讯》下发到放映一线,群众可根据这些资讯自行选片,同时建立农村电影专家库,组织专家选片。
2017年上半年院线订购场次同比增长前十名(表九)
2017年上半年院线订购影片数前十(表十)
截至6月30日,全国农村已成立326条流动数字电影院线(2017年上半年新增院线7条),其中261条院线于今年上半年订购了影片,总场次达635万6076场。从订购排名来看(表十一),老牌劲旅发挥稳定,有三条院线订购超过20万场(去年同期仅为一条),山东新农村院线蝉联上半年订购桂冠。超十万场的院线有九条,和去年持平。订购前十名中,甘肃飞天院线取代重庆惠民院线进入前十。
2017/2016年上半年订购院线前十对比(表十一)
1、因地制宜,精选片源
我国地域广袤、民族众多,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生产生活习俗差异巨大,对电影的需求同样有很大差异。客观上要求各省(区、市)根据自身实际,掌握辖区观众的有效需求,在严把正确内容导向的基础上拓宽片源,选择社会反响大、票房成绩好、制作水准高的国产优秀影片提供给放映一线,让观众喜欢看、盼着看。
以宁夏为例,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根据实际,分片调研,掌握不同地区农村群众观影的有效需求。在少数民族较多的吴忠市、同心县,加大民族团结主题电影投放频次;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银川市、石嘴山市,增加播放创新致富的影片,鼓励群众积极创新创业;针对中卫市硒砂瓜产业带和中宁县枸杞输出地等区域特点,鼓励市场主体策划制作富有特色的农村电影精准投放。
湖北襄阳在农村公益电影巡回放映活动中,根据不同地域需求组织下乡跟踪服务,深入到不同地方进行座谈,征求当地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订购放映片源,通过影片订购选好广大农民群众喜爱的影片,要求各公司一次先少订,对放映后反映好的节目,追加订购场次,增加商业节目的选购。
2、菜单式选片,选片权力下放
目前供农村流动放映按需订购的影片已达3637部,通过探索“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菜单式”“订单式”公共服务模式,群众“点菜”、政府“买单”,进一步增强了公共服务的实效性和农村电影发展的可持续性。
浙江省各区县按照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迁移流动规律,根据人口集聚度、群众实际观影需要等因素,并将外来务工人群集聚的工业园区等纳入服务范围,动态优化放映点布局和放映场次结构。同时,建立观影需求调查机制,采取多种形式让群众参与选片,采用菜单式预约供片以及“你点我播”、“固定放映点、固定放映日”等服务形式,提升有效观影人次。
福建每年由省财政配套450万元的商业片放映场次补贴资金,确保商业片放映比例不低于50%。科学订片采取少量多次方式,不错过平台新上影片。他们把以往的“我送你看”的老规矩,改成了“你需我送”的新方法,形成了“约片制”,有条件的服务站做成宣传单页由放映员发给老百姓,老百姓点什么影片,就放什么影片。
3、流动转固定及乡镇影院建设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物质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观众不再满足于一月一次的露天放映,人们希望能像城市一样在影院观看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各地政府也纷纷采取措施改善观影条件,推进固定放映点建设。在争取政策支持的同时,一些院线采取社会化运作方式,引入社会资本,推进乡镇影院建设。
浙江2015年制定农村室内放映点建设扶持计划和建设使用指导标准,根据农村区位条件和外来人员流动状况,积极推动室内放映点建设,省级已累计投入近3000万元,2016年底室内放映点已达1500个,农村“中心地区室内放映为主,边远地区露天放映为辅”服务框架初步成型。湖州安吉县将农村影院建设作为提升农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一项重大民生工程,着力推进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建成农村影院36家,室内放映场次达86%,并搭建县域电影公共服务“一卡通”,公益和市场结合,培育有偿观影习惯,探索农村市场经营开发。金华的义乌新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借鉴城市多厅影院经营模式,将室内放映点改造成连锁式“农村多厅影院”,以“电影+书吧+茶吧”运营模式,打造一站式农村休闲文化综合体,通过“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经营”,推动农村电影运营模式转型升级。
江苏省逐步推行了由“流动转向固定”、由“室外转向室内”、由“站着转向坐着”三个方面的转变。以前是每月一村一场电影,有的村人少,观影人数不多,浪费了资源,放映员劲头不大。今年上半年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人口多的地方为预约放映点,让老百姓前往往固定放映点观影。有室内场地的,还可以白天放映。这样的放映,得到了村委会和服务站的重视,也带来了广告商机,大大提高了放映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实际收益。
今年一月成都金沙院线率先打造了第一家镇级影剧院——金沙街子影剧院。影剧院拥有5个影厅,可容纳335位观众同时观影,影剧院内设有书吧、网咖、影吧等多项文化娱乐设施。金沙院线公司将把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植入影剧院的运营中,打造公益和商业并存的新型公共文化服务模式,通过商业运营的收益反补公益,满足广大群众免费观看同步电影、经典川剧、文艺节目的需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服务。
4、推进标准化放映,探索服务管理新模式
农村电影放映工作到了提质升级的关键期。实行标准化放映,是把观众留在银幕前的的重要环节,各地也都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2013年以来,从提升公益电影放映服务质量、满足群众观影需求的角度出发,山东在全国范围内首先创立推出了公益电影标准化放映。对公益电影工作流程进行全面梳理,从农村电影院线公司、管理服务站、放映人员、放映设备、放映节目、映前宣传、现场操作等七个方面做出细致规定,为公益电影放映提供了可行的量化标准,大大改善了放映服务质量,推动观众人次实现了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增长。
通过技术手段加强管理。甘肃飞天自主研发的监控平台,用GPS定位放映员实时放映地点,并要求拍摄4张上传至监控平台;江苏新希望院线,建立了农村放映监管平台,每年以监管平台的数据为依据发放补贴;宁夏广播影视服务中心农村电影监控总控室对每个放映点的影片、场次、人次进行有效监控,发现数据异常可以及时核实并解决,有效地杜绝了不规范放映;山东省财政厅投资近800万元建设的省农村电影监管平台,通过卫星定位和无线传输系统,将放映现场位置以及银幕、观众照片等信息实时回传并统计,实现了农村电影放映“千里眼”管理,消灭了监管盲点;四川宜宾映三江院线“人脸识别”标准要求放映员实时实地拍摄规定格式照片,再经由四川省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监管平台的县级、市级两级监管平台审核。目前全国已经有约70%的放映设备实现了实时监控,保证放映场次的真实有效。
随着标准化放映内涵的进一步丰富,放映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公益电影必将在相关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国各农村院线结合本地实际大范围推广实施标准化放映,进一步提升农村电影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农村电影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 “主题聚焦”活动成为农村电影放映活动的品牌
继“百年小康路 长征再启程”主题放映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后,今年上半年重点推出了“小康中国·富美乡村”聚焦主题系列之“迎接党的十九大·共圆小康中国梦”主题放映活动。“迎接党的十九大·共圆小康中国梦”主题放映活动围绕迎接“党的十九大”这一主线,在影片供给中突出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精选了60部唱响时代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的优秀影片,旨在通过电影文化的形式,推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魄聚力、强基固本,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迎接党的十九大·共圆小康中国梦”活动影片订购前二十名(表十二)
电影局5月发文通知开展“迎接党的十九大共圆小康中国梦”主题活动,极大地推动了活动的全面铺开。各省、市、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及各农村院线积极响应,根据各自地区特点,展开丰富多彩的放映活动。
2017年5月19日至2017年6月30日,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21条院线参与了本次活动,60部推荐影片的累计订购量达到45万7896场,观影人次1亿。此次主题放映活动范围广,受众人数多,成功的将“小康中国·富美乡村” 打造成为农村电影放映的品牌,促进了农村电影公益放映供给侧改革逐渐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迎接党的十九大·共圆小康中国梦”活动影片省份前十名(表十三)
此次主题聚焦活动形式焦点鲜明,主题突出,精品聚集,成果显著,影片聚焦推荐感染力强,宣传效果好,形成了农村电影市场放映的小高潮,真正起到了让电影发展新成果及时惠及广大群众的效果。
“迎接党的十九大·共圆小康中国梦”活动影片院线前二十名(表十四)
山东、江西、成都、宜宾、绵阳、长治、邯郸、邢台、铜川、呼伦贝尔、唐山等地陆续开展了形式多样迎接党的十九大主题放映活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21条院线参与了本次放映活动。截止6月30日, 60部活动推荐影片的订购场次达45万7896场。排名靠前的省份为山东省(97979场)、河北省(63263场)、河南省(33007场)。影片方面,《湄公河行动》《铁道飞虎》《我的战争》等推荐影片受到观众的欢迎,活动观影累计达1亿人次。
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中共祥符区委、祥符区人民政府主办,“百村千场”扶贫扶智科教电影放映活动启动仪式4月22日在祥符区西姜寨乡启动。此次“百村千场”活动覆盖开封祥符全区7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和29个贫困户较多的非贫困村,共计100个行政村。放映采取“菜单式”放映模式,全年放映特色种植养殖、农村特色加工、电子商务等农村实用技术科教片、故事片3000场次。
由湖北省委宣传部、省扶贫办、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主办的“构建精神支撑 助推精准扶贫”之文化扶贫“春季攻势”暨送万场电影下乡活动2月底在湖北地区启动。活动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以湖北省4821个贫困村为重点,兼顾非贫困村贫困家庭和其他群众奔小康的需求,开展扶贫主题电影展映。充分发挥电影形象直观、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的功能,以扶智、扶志具体举措助推精准扶贫。截止6月底,本次活动已放映扶贫专题电影近8000场,社会反响热烈。
甘肃飞天院线"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扶贫电影放映季"覆盖天水市两区五县2505个行政村,计划放映电影7414场次。通过电影贴近农民群众进行政策宣贯、科技普及、文化扶贫和精神鼓励,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建设小康生活。
四、积极扩大电影公共服务范围
近年来,公益电影放映从农村逐步向工厂、社区、学校扩展,不少外来务工人员工地、市民休闲广场也开展了放映活动,公益放映逐步走进军营、寺庙、养老院等更多场所。除了积极拓展公共服务范围外,各地还积极寻找公益与市场最佳结合点,探索农村电影放映的商业化运营。如乐山鼓励企业经营,建成多家政府企业合资“城市影院”,固定时间承担公益电影放映,其余时间放映商业电影。同时,利用放映平台适度创收,所得经费反哺公益电影。浙江鼓励和吸引新的市场主体,通过改革农村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等措施,吸引社会力量参与。
校园放映
今年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提出了由政府出资由教育和电影主管部门共同推荐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电影并采取措施支持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费观看等具体措施。目前电影数字中心网站“儿童片专区”共收录793部影片,其中可供订购375部,方便流动院线及时为中小学学生订购。有了政策、片源两方面的保障,相信未来校园放映市场将焕发出更大的活力,实现两个效益的双丰收。
农民工放映
农民工是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关注和覆盖的重要人群,各地针对农民工的公益放映也一直在探索推进。如根据农民工流动状况,将农民工集聚地纳入农村电影服务范围,科学规划室内固定放映点建设,结合其工作生活特点,合理确定放映场次,出台补助政策,稳妥有效地满足农民工群体的观影需求。
作为全国“公益电影爱心卡”试点先行先试地区,深圳龙岗创新探索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百姓受惠,政府出一点、外来工出一点”的运作模式,成效喜人。乐山先后建成19个城市数字电影广场,每年放映公益电影1300余场,观影人次达40万。浙江省根据农村地区人口集聚度和群众实际需要,合理确定放映点布局和放映场次,将城镇社区、外来务工人员集聚地等纳入农村电影服务范围。上述探索在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公共服务实施的弹性和灵活性,推动建立按需放映服务机制, 既解决了特定群体看电影难的问题,也为电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添了新的需求和潜力。
福利院放映
农民工之外,福利院放映也是各地探索的新方向。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践行“扶老、助残、救孤、济困”宗旨的同时,满足了特殊人群的观影需求。
山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会同省财政厅、省民政厅开展为社区广场、福利机构免费送公益电影3.5万场活动,由山东新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负责活动具体实施。按照农村公益电影场次补贴标准,通过省财政专项彩票公益金列支给予资金保障。
综观2017年上半年,农村电影市场各项指标稳步提升,在实现电影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但是财政补贴资金发放方式、观影人次减少、观影条件、放映监管等问题还需进一步妥善解决,农村电影放映工作到了关键时期,必须加紧落实《电影产业促进法》和《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促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完善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市场主体作用,增强市场活力,针对辖区观众因地制宜、精准投放把观众留在银幕前,不断推进公共服务提质增效。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