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协报告:中国电影新的黄金十年序幕拉开
2016-5-30来源:新华网
2015年中国生产故事片686部,其中院线上映320部,比2014年上映259部有大幅增加;共有48部国产影片票房过亿元,比2014年的36部增长了33%……
由中国影协、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25日在京举办的2016中国电影发展论坛上,《2016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2016中国电影艺术报告》发布。两份报告指出,2015年国产电影显示出创作生产活跃和质量提高,为中国电影新的黄金十年拉开了序幕。
国产电影丰富性和多样性凸显
据《2016中国电影艺术报告》显示,2015年的中国电影,呈现了小康社会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一方面为观众提供文化娱乐;另一方面也为观众提供对社会现实的认知和对共同价值的认同。这一年的中国电影,在主流的商业娱乐电影以外,出现了许多风格、形态、题材、主题和诉求各异的影片,构成了2015年中国电影前所未有的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
2015年,中国的商业娱乐电影在与被看做好莱坞大年的进口电影的竞争中,体现出超出预期的竞争力,出现了《捉妖记》《寻龙诀》《夏洛特烦恼》《煎饼侠》《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港囧》等一批主流商业影片;同时也出现了《狼图腾》《刺客聂隐娘》《山河故人》《十二公民》《烈日灼心》《解救吾先生》《老炮儿》以及纪录片《喜马拉雅天梯》这样风格独特、创作严肃的多样性电影,而《闯入者》《师父》《一个勺子》《心迷宫》等影片也一改常规类型片模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创作个性。
“可以说,2015年的中国电影,是电影产业化改革13年来类型最为丰富、风格最为多样、特色最为鲜明的一年。”报告称,《捉妖记》标志着中国幻想类电影开始被主流观众所接受并成为国产电影的重要力量;《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标志着中国原创动画电影开始真正成为全年龄段可接受的电影类型;互联网文学、视频、游戏IP开始成为中国电影题材、类型的宝库。
中国影协理论评论委员会会长尹鸿认为,虽然这一年中国电影仍然很难找出那种能够代表时代精神的振聋发聩的杰作、巨作,但显示出中国电影的文化表达、艺术创作、类型完善、风格建构、美学探索方面的自觉和努力。
“工业化”“IP热”“小镇青年”成年度热词
《2016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指出,“电影工业化”成为中国电影年度关键词。中国电影要“走出去”,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按工业化体系生产大片是要素之一。所谓“中国式大片”也可称之为“重工业”,即“大投入、大制作、大营销、大市场、大影响”的高概念电影,不仅要体现中国精神、中国文化及中国传统,同时也要是高新技术格式的产品,拥有能够融入全球,让世界观众得以分享的普世价值观。而《捉妖记》《寻龙诀》展现了“中国式大片”的具体形态。未来五年,中国电影发展将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努力探索建立中国电影的工业体系,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竞争力的“中国式大片”就是目标。
据统计,2015年根据各种IP改编的电影有20多部,正在改编的电影则数以百部。IP转化的热潮几乎影响到中国电影的方方面面,电影艺术创作的诸多特征都可以在IP转化上找到源头。
此外,2015年国产电影还有一个重要现象,是处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特别是普通的青年人成为了电影的主角,小城镇和城市里的非典型性都市场景成为主要故事空间,草根当道、人在囧途,成为众多电影表现的共同特点。
电影新力量推动中国电影代际交替
2015年,《煎饼侠》《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夏洛特烦恼》《滚蛋吧!肿瘤君》等一批现象级电影,几乎都是青年导演的作品,即便《捉妖记》的导演许诚毅从年龄上看不是年轻人,但对于中国大陆电影来说却是一个地道的新人。
对此,两份报告认为,随着互联网企业全面进入电影行业,互联网那种网状黏合的特点,促成了能够具备互联网基因的电影新力量的迅速崛起。
2015年中国电影新生代创作群体的表现亮眼,越来越多跨界导演的电影作品收获了较高票房。一批“70后”甚至“80后”和“90后”的新生代电影人开始成为电影创作力量的主流,他们善于结合IP,融合当下互联网文化,以创作思维与话语方式,吸引更多年轻观众走进影院,展现了他们对不同题材类型作品的创作拓展能力。一大批新生代电影人的作品,成为了电影票房的领头羊,通过观众的选择,确立了新生代成为新力量的历史地位。
“电影观众、电影市场、电影美学等的改变,催生出来了中国电影的新力量。”尹鸿说,随着大数据、粉丝、社交化等因素对电影的影响越来越强,电影如何在满足大众文化消费需求的同时,坚守文化底线,将是对电影新力量未来发展的考验。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