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局局长张宏森总结 中国电影的“长春共识”
2016-10-24来源:中国电影报 姬政鹏
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两周年之际,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主办,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第十三届长春电影节组委会、长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当代电影》杂志社承办,主题为“聚焦质量,共赢未来”的第二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上周在长春举行。
中影股份董事长喇培康、上影集团董事长任仲伦、华谊兄弟传媒CEO王中磊、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博纳影业总裁于冬、阿里影业CEO张强等电影公司负责人,黄建新、贾樟柯、乌尔善、宁浩、林超贤、张一白、曹保平、管虎、王小帅、梁乐民、路阳、薛晓路等30多位中青年导演、编剧齐聚一堂,就如何进一步提升国产电影质量展开了讨论。会议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李迅主持。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张宏森在总结发言中阐述了发展是硬道理、质量是生命线、改变是新课题、团结是凝聚力的中国电影“长春共识”。其后在闭幕式和颁奖仪式上,著名演员徐帆、黄晓明进行宣读。精编版如下:
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两周年,在中国电影市场出现票房增速放缓的新变化,以及在中国电影发展的关键时刻,我们利用第13届中国长春电影节这一平台,在长春举办了第二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大家围绕“聚焦质量、共赢未来”这样的主题,分享了自己的创作思考、实践心得,也分享了自己对电影的认识和理解。我相信今天的论坛,包括我在内的所有听众,都会从我们的发言者身上获取一种力量,这个力量就是中国电影的新力量,这不仅是中国电影的新生力量,也是中国电影的创新力量。
发展是硬道理今年第二季度以来市场出现了票房增速放缓的新变化,很多类似“拐点”、“寒冬”、“崩溃”的言论充斥各种媒体。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所谓“增速放缓”,虽然有“放缓”,但前提是“增速”。与去年同期相比,中国电影仍然处于增长状态。这个增长状态不仅是从单一票房指标来考量,从所有指标来看,均处于一个增长状态。今年票房市场出现波浪式起伏,中国电影凭此淘汰了劣质产能,真正迎来用优秀的电影作品和观众建立良性互动关系的稳定阶段,所以我们对中国电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而且大家都谈到了电影的未来依然会好,这个判断不是武断的,是来自于事实、来自于实践、来自于大数据的。中国电影有这么多的新生力量,他们向前辈致敬的同时不断地开拓创新,在每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上交出合格甚至优秀的电影答卷,这是我们的信心所在。
中国电影在多类型、多品种、多样化的创作过程中,大家各司其职,为观众提供了良好的电影作品。当下,有1500家投资主体正在投入中国电影的生产,其中500家制作主体已具备可持续投入电影的能力,这是中国电影用金融、用资本助推创作、助推中国电影工业的根本佐证。
截至目前全国银幕已由去年底的3.1万多块增至近3.8万块,其中3D放映超过了87%,巨幕放映也在全球领先,观影设施和条件越来越好,说明资本投资影院的积极性依然高涨,如果这是一个衰退的行业,就不可能有这样的发展态势。同时,中国电影市场的容积率越来越高,去年全年上映国产新片368部,今年市场容纳的国产新片有望突破400部。日益扩大的市场为电影创作提供了无限活力,为每一个创作者提供了创新性思维的发挥渠道,我们应该为电影市场的不断发育、不断成长感到自豪。
无论我们今天面临什么样的电影舆论,无论我们在发展中面临什么样的电影难题,但有一个事实是牢不可破的,那就是世界在更多地关注中国电影、聚焦中国电影,世界各国和中国电影发生着越来越多的深刻的关系。今年没有中国电影登上世界知名电影节领奖台,不过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大电影节纷纷设立有那么多的“聚焦中国”单元。在中国电影市场上迎来很多世界著名电影大师,他们非常友好地来到中国进行合作协商,包括斯皮尔伯格、詹姆斯·卡梅隆、彼得·杰克逊等等,前不久中影股份代表团访问新西兰,新西兰总理百忙之中专门招待了代表团成员,陪同接见的就包括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彼得·杰克逊。
现在至少在电影局的工作层面,就有几十个国家亟待与中国签署合作协议,文本交换非常密集。中国毫无疑问已经成为世界瞩目的电影大国,已经在深刻影响全球的电影格局。这更加证明发展是硬道理,中国电影在未来的道路上必须紧扣发展这个关键的字眼,一刻不能放松。我们不拘泥于数字,但数字非常重要,数字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外在标志,我们要不断把数字做大做强,彰显一个文化自信的大国所应该体现出来的实力。
质量是生命线中国电影要以数字为指标前进,但是要以诗意为栖息落脚点。这要求中国电影不断提高质量和水平,不断赢得观众新的更大的信任。2018年,中国电影将会迎来一个更加大的开放格局,有更多的进口影片会进入中国电影市场。对于中国电影而言,2018年就是真正的“奥运会”,但我们有信心迎接好这场挑战。
在提升质量方面,首先要拓展自己的文化宽度,此次论坛邀请了商业片导演、艺术片导演以及极具个性化的导演,他们在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我们需要多样化、多类型的作品共同驰骋在中国电影的大地上,中国电影市场越来越大,不会只容纳一种风格、一种样式,而是多品种、多类型、多样化的并举、并行、并存。无论怎么样区分它的种类,只要我们能够做到真诚表达内心、真诚对待观众,能够感染观众、直抵人心,中国电影的质量就会有所保证,水平就会不断提高,而与此同时我们的文化宽度也会不断地拓展。
其次,中国电影要有塑造新经典的勇气。中国电影110多年的历史给世人留下了无数的经典作品,经典的作品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永恒的经典,如宗教一般抵达永恒;还有历史阶段性的经典。当下的电影人要创作出符合这个时代的历史精品,与时俱进,与当下的审美特征相吻合;而创作永恒的经典,则是我们崇高的理想。塑造新经典这种勇气首先来自于创作,其次也希望理论评论者、批评研究者和媒体敢于去命名和阐释。
再次,中国电影需要强化方法论。当下,我们正在创作和世界类型电影规律相吻合的作品,也在试图创作新的影片。中国电影人有万千想法,很多创作者初衷是好的,价值观用心也是善良的,但是有时候容易被误判,在关键时刻找不到实现想法的途径和渠道,因此方法论显得特别重要。我们在方法论的训练上过去由于诸多的原因,出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但是今天方法论训练是我们迫切的命题。
“改变”是新课题拥有120多年历史的电影,在信息时代已经是相对古老的艺术样式,电影在未来的发展时期必须要作出改变。很多世界知名的导演已经在改变,比如李安即将上映的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就是运用每秒120帧的最新技术;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2》也每秒60帧进行拍摄制作,还试验AR最新技术的运用。AR电影的基本核心是要让观众从IPad、手机等小屏幕中解放出来,进入到大银幕中去体验。我们的张艺谋、贾樟柯等导演,也在尝试VR新技术的运用。
改变已经是摆在中国电影和世界电影的共同课题。中国的观众人次和市场建设是互相匹配的,到目前年度观众人次已经达到了11.2亿,全年人次有可能接近15亿,比去年有显著的提升。不过必须正视我们的影院综合上座率并不高。其实不仅是中国电影,欧洲、北美等全世界电影都在遭受严峻的挑战,怎么样通过新的技术和观念去保证大银幕的优势,全世界电影人都需要去改变。
中国电影导演必须从当下开始,加入到时代更迭的潮流中,利用好电影与工业、科技先天的缘分,这是把观众留在影院的先决条件。电影局将继续大力扶持电影新力量,把年轻电影人送到著名电影机构学习。去年以来我们送了四批共21人到派拉蒙,又送了24位动画导演到迪士尼学习,还跟二十世纪福斯发生关联,专门对8位电影人进行了培训。互联网、智能手机正在捆绑每一位用户,我们无法期待在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中国电影还可以一成不变,新的美学原则会伴随新的工业体系一同兴起,如果中国电影不加改变,就肯定会被新的媒体形式所取代。
团结是中国电影的凝聚力我们尊敬“和而不同”的原则,让不同流派的操作者能够和平共处、互相支持、互相鼓励,而不是互相对立、互相敌视、互相拆台。
中国电影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电影人精神觉醒,需要导演和导演之间、编剧和编剧之间、导演和编剧之间形成一种协作关系,团结是我们的凝聚力,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当然,电影是开放的,也需要和社会方方面面保持高度的团结,比如和观众保持相互尊重的关系,和媒体保持尊重、协商的关系。总之,要让“团结”成为中国电影发展关键时刻的重要凝聚力。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