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题材电影创新战略发展研讨会在京举行
2015-12-29来源:中国电影报
12月12日,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中电影家协会共同主办的 “中国农村题材电影创新战略发展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宣部新闻局巡视员张文祥,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党委书记、 主任傅玉祥,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总编辑赵泽琨,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李欣, 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成员、 副秘书长李景富,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艺术处处长陆亮、 调研员孙丽艳,农业部新闻宣传处处长李庆海, 中国评论学会会长章柏青、 中影新农村数字电影发行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建军等出席研讨会。
当天的研讨会分为 “自觉、 自信、 自强 — —农村电影的坚守与突围” 以及 “创新、 创作、 创造 — —如何做强农村题材电影” 两部分, 会议分别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副总编辑季林以及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李欣主持。与会专家表示, 农村电影创作应虚心向农民学习, 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吸取营养、 讲好农村故事、 关照农民所需所求, 敢于揭示矛盾冲突、 思想碰撞, 从而进行道德的引导、 进行美的创作。
研讨会上,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与青海汇吉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三弦智慧文化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三方将在农村电影的策划、 拍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 共同为农村电影的发展添砖加瓦。
自觉坚守农村题材电影创作自信、 自强中结盟突围
“自觉、 自信、 自强 — —农村电影的坚守与突围” 是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在会议筹备过程中结合自己多年创作实际提出来的一个讨论主题。自觉是一种创作责任,自信是一种创作心态, 自强则是一种创作方向, “三自” 是对创作者坚守和突围的勉励。
本次研讨会上,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带来了今年出品的两部电影 《寻爱》 和 《恋爱兄弟》 , 还带来了两个农村题材电影项目 — — 《潜逃》和 《机器狗二汪》 , 通过实际的创作来诠释 “自觉、 自信、 自强 — —农村电影的坚守与突围” 这个主题。
作为农村宣传 “挑大梁” 的主渠道、 主媒体,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已经从单一的电视媒体, 逐渐发展成电视、 电影、 新媒体、 影像出版融合发展的多媒体平台。中心成立65年来, 一共生产了860部科教影片, 其中102影片138次获得国际奖项, 两部获得金鸡奖, 36部影片获得华表奖, 23 部影片 29 次获得各类国际大奖。基于科教片领域的强大,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在农村题材创作中有着自己的 “自信” 和 “坚守” 。当前, 中心计划坚守优势创作, 即将启动 “五五工程” , 即五年当中创作五部优秀作品, 打造50部围绕三农主题的轻电影, 发展五个文化强企作为战略合作伙伴, 创建五个电影工作室, 建立50个专家智库。这正是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在农村题材创作中的 “自觉” “自强” 和 “突围” 。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党委书记、 主任傅玉祥结合中心的创作实际, 谈了他对 “自觉、 自强、 自信” 的理解。他认为首先需要担负起农村题材电影的社会责任。电影是影响人民精神层面的特殊产品,农村题材电影应该承担宣传农村政策、 展示农村剧变、 传承农耕文明、 传播科学理念、 讴歌农民情怀的任务, 要深入揭示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 农村社会的转型、 农民的家庭观、 婚姻观、 价值观等深层次的内容。
傅玉祥表示, 要加大农村题材电影的创作深度、 提升农村电影的品质。农村题材电影的创作要坚持中华文化的根基, 以东方审美为基准, 以民族传统为特色, 以时代精神为特征, 已经形成中国独有的电影生态。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这些独具中国特色的电影作品不仅中国电影观众喜欢, 世界观众也会喜欢。
傅玉祥还认为, 这些年国家支持农村题材电影的政策陆续在实施, 而且力度也不断加大, 现在市场细分正在不断行进中, 所以要面向市场、 找准观众, 凸显公益、 服务 “三农” , 这是作为农村题材电影实现由小到大、 由弱到强的有效途径。
农村观众在变市场呼唤为新观众拍电影
随着农村的城市化进程的加剧, 中国的农村在发生翻天地覆的变化, 农村观众也在不断变化。农村题材电影的创作因此面临着新观众的挑战。基于这种变化, 与会专家探讨农村题材电影如何为农民创作的问题以应对变化。
有数据显示, 目前在农村电影订购平台上, 纯农村题材的电影超过150部, 《真爹假娘俏媳妇》 总订购场次达20多万场, 排在第一位。其中, 关于妇女健康、 合理用药、 儿童安全等题材的电影最受欢迎。通过上述数据, 李建军认为, 近两年, 农村观众对艺术性、 思想性、 故事性俱佳的影片的需求越来越强,与此前城市上不了的影片放在农村就能消化的情况大有不同。农村题材影片的拍摄在剧本阶段就应精细化, 更具有针对性, 以满足农村观众的多样化需求。
宁波市新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总经理唐士军则将农村电影最受欢迎的题材总结为 “3+ 1” , 即 “打打杀杀” 、 “嘻嘻哈哈” 、 “咿咿呀呀” , 另外再加上教育片,都是观众比较喜欢的类型。
全国劳模、 河南省扶贫办副巡视员吴树兰建议, 农村电影的题材可以抓住 “新” 字, 多拍引领潮流、引领时代的作品, 包括新能源、 新技术、 互联网+等等。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周星表示, 农村观众的变化要求农村题材电影创作的变化, 因此, 农村题材的创作要有新思路,不拘泥于题材, 不拘泥于情感表现, 同时不拘泥于农耕文明。持同样观点的还有三弦智慧文化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刘奎勇,他认为, 农村电影的定位首先要生活化, 符合当今农民的观影需求, 其次要用娱乐的方式来表述, 同时必须有精神传承的意义在其中。
江苏新希望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张君昭则谈到了挑选题材时遇到的实际困难, 她谈到, 农村的观影人群 “老的老, 小的小” , 年轻人几乎很少, 因此选题要想贴近实际,确实是一件矛盾的事情。
对于农村电影创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成员、 副秘书长李景富介绍说, 影协设有农村电影工作委员会、 百部农村电影创作工程等, 可以针对农村电影创作进行剧本征集、 组织专家论证、 提供资金支持。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艺术处孙丽艳给农村电影的题材挑选出谋划策。 “技术推广类的题材有一定的局限性, 只要是贴近老百姓, 贴近 ‘三农’ 的题材都可以涉猎” 。孙丽艳说, “农村急需提高科学知识、 素质教育、 法律常识、 金融常识等, 这些都可以作为农村电影的素材与方向。 ”
农业部新闻宣传处处长李庆海表示, 打铁还需自身硬, 把农村题材电影推向市场的难度比较大,但创作的眼界还可以继续扩大。李庆海说, 眼界不仅决定了作品的艺术水准, 更决定了电影的选题和市场前景。
在面对为观众服务这个话题上, 张文祥表示, 农村题材电影是时代的呼唤, 是人民的需要, 要守住农村生活的富矿, 创造无愧时代的优秀作品。她劝创作者要静下心来创作, 要深入生活到农村火热的生活实践去, 只要心系农民就一定创造让观众难以忘怀的影片, 比如当年的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锦上添花》 、 《李双双》 等农村题材电影就是很好的印证。
做强农村题材电影创新才能发展
“创新 创作 创造” 是本次研讨会关于农村题材电影创作如何做强的探索性议题, 是关乎农村题材电影发展战略的话题, 农村题材电影如何创新, 如何取得更为广阔的市场, 与会专家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结合多年创作实践, 南山影视集团总裁韩志君指出, 创作者多数是以自己家为中心、 以家到办公室距离为半径画圆, 在这个小圈子中生存和发展, 他们笔下乡村是他们想象和臆造出来的乡村, 出一个典型、 出一个英模一哄而上。因此,创新需要创作者走出 “画地为牢” 的圈子。
章柏青表示, 农村题材电影若想在市场上有所突破, 就要有吸引青年观众的方法, 而高科技内容是有效的手段之一。
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谈到, 农村电影并不能以商业票房来衡量, 而应该有更多的政府扶持。他还表示, 农村电影走市场道路, 应该少一点正统理论, 多一点青春气息, 多一点喜剧气息, 甚至多一些轻松风格, 这样就能一步步走出市场困境。
北京电影学院王海洲教授建议, 农村题材应把重点放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上。 “我们可以歌颂改革开放的一片大好, 也可以探讨其中的迷失, 这样的作品很有史实价值。 ”
王海洲的观点得到了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刘婷的认同。刘婷表示, 在网生代逐渐兴起后, 农村元素变得风格多样, 农村元素包括农村人物、 农村环境、 城镇对接, 这些都是农村电影创作的基准。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文化研究室副主任、 副研究员左衡大胆提出, 例如转基因这样的农业题材, 甚至可以拍成商业大片。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导演方霆提到, 农村年轻人的想象力也非常丰富, 因此一些具有都市感的时尚电影、 打斗场面激烈的电影,都可以在农村市场取得好成绩。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影片购销部主任岳杨认为, 农村电影的市场之路, 首先要用娱乐带动观众, 娱乐是运输工具, 传达电影的主题、思想内涵。同时, 要加大并创新农村电影的话题性, 避免低级、 重复、陈旧的话题, 充分利用类型化的艺术手段带动观众。
除了传统市场, 新兴渠道也是农村电影的出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艺术处处长陆亮建议, 对农村电影要用开放、 变化的眼光看, 因此, 可以尝试创作农村微电影或农村网剧, 让逐渐走进网络时代的农民通过新渠道观看电影。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总编辑赵泽琨认为, 农村题材电影创作勇于促进农村火热的生活, 敢于解剖时代话题和敏感的神经, 包括拆迁问题、 土地问题、 进城打工问题、农民权益保护问题。第二, 农村题材电影创作要有温度, 真诚关注亿万农民的喜怒哀乐、 悲欢离合, 拍摄要注重人文塑造, 关注人的生活。第三, 农村题材电影要有广度, 要打通农村电影与社会各界的相互联系的渠道。
赵泽琨表示, 农村是一块特别值得开发的电影洼地, 同时是电影观众的高地, 尽管票房很低, 但市场很大。农村在变化, 有很多温暖、 感人的故事, 需要电影、 电视工作者好好挖掘。
李欣在总结 “创新 创作 创造” 议题探讨的时候表示, 因为时代的变革, 农村电影必须要与时俱进,方式、 方法、 题材、 类型都要创新;同时, 类型避免简单化, 可以多尝试混合类型的电影; 第三, 电影的内容要有代入感; 另外, 电影工作者要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深入实际、 深入生活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作品。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