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1000_255px;

行业资讯

首页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回眸中国电影的辉煌“十二五”:“由大到强”扎实迈进

2015-12-15来源:中国电影报

  2011年“十二五”初期,全国电影票房131亿元,2015年,这一数字有望超过430亿。特别是今年以来,电影市场各项指标不断刷新,电影票房增速突破51%,国产电影市场份额超过60%;电影银幕数也从2011年的9200 块猛增至如今的超过3.1 万块……这一创造了世界电影史奇迹的“中国速度”,是电影产业化改革结出的丰硕成果。
  比400多亿票房更令人高兴的,是电影品质的提升,是观众人次的增加,以及观众对国产影片满意度的提高。“十二五”期间,国产影片的创作质量不断提高、不断进步。电影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以中国梦为主题,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观影人次仅为3.55亿,这一数字在今年有望突破12 亿。同时,从今年春节档、春季档、暑期档到国庆档,观众对国产电影的满意度持续走高,对国产电影的信心明显提升。中国电影,实现了满意度与票房的双赢。
  创作持续活跃、竞争力显著提升、产业规模逐渐扩大、票房纪录不断刷新……“十二五”以来,电影产业迸发出蓬勃活力,标志着中国电影正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标志着中国电影正经历着由“大”到“强”的转型升级。
   植根传统观照现实
   精品佳作不断涌现

  2010年,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指出,要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
  “十二五”期间,我国相继推出了一批弘扬民族精神、反映时代风貌的现实题材优秀作品,如《建党伟业》、《一九四二》、《杨善洲》、《百团大战》、《战狼》、《战火中的芭蕾》等;同时涌现出一批贴近中国现实生活、抒发大众情感的优秀作品,如《中国合伙人》、《亲爱的》、《黄金时代》、《归来》、《滚蛋吧!肿瘤君》等,均在市场上取得良好口碑;《捉妖记》、《港囧》、《夏洛特烦恼》、《泰囧》、《心花路放》、《煎饼侠》、《西游记之大闹天宫》等影片票房突破10亿大关,成为电影市场上的主力军;《龙门飞甲》、《狄仁杰之神都龙王》、《画皮2》、《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寻龙诀》等高规格影片展现了国产电影在技术上的新突破。这些影
  片或植根传统文化、或观照现实生活、或拓展表现样式,在与好莱坞进口大片的竞争中,展现了文化自信,反映出中国电影在艺术和工业方面的最新成就。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电影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正逐步加深。五年间,《狼图腾》、《一代宗师》等合拍片在国际市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白日焰火》等影片还斩获了国际电影节的重要奖项。同时,中外电影人的合作交流日益频繁,逐渐构建出以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对外开放格局,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国有民营企业共同发力
  《建议》指出,要深入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更大范围内合理流动。
  不同于一般企业,文化企业的逻辑起点在于提供精神产品、传播思想信息、担负文化传承使命。“十二五”期间,中影、上影、长影、八一厂、华影、潇影、天山厂等国有电影企业积极发挥龙头作用,摆脱“任务式创作”的束缚,拍摄出一批如《雨中的树》、《西藏天空》、《辛亥革命》、《忠诚与背叛》、《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湘江北去》、《真爱》、《百团大战》等挖掘历史内涵、弘扬民族文化、聚焦现实生活、讴歌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进一步体现了人民群众在时代大潮中的激情与创造力,部分作品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除电影创作外,国有电影企业在“十二五”期间迎来了体制机制改革的大飞跃,中影、上影等一批国有电影企业完成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实现市场化运作,并将先后完成上市融资等工作。
  与此同时,产业化发展以来,在政策扶持和市场机制的双重推动下,一大批民营电影企业迅速成长,民营电影企业的发展和中国电影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形成了相互推进的关系。
  “十二五”期间,华谊兄弟、光线影业、博纳影业、万达影业、乐视影业、安乐影片、新丽传媒、星美影业等内地、香港的民营电影公司迅速发展,创作出一批市场卖座,观众叫好的商业电影。以2104年为例,在全年162亿的票房中,几大民营企业参与发行的电影票房占比接近六成。
   电影市场逐步规范
   文化惠民落实到位
  “十二五”期间,打击偷漏瞒报票房的违法违规行为,一直是电影政府主管部门的工作重点之一。2013年以来,总局、电影局、专资办先后发布了《电影院票务管理系统技术要求和测量办法》、《关于加强电影市场管理规范电影票务系统使用的通知》、《电影院票务系统(软件)管理实施细则》、《关于转发实施细则的通知》、《关于加强电影票纸规范使用管理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
  今年,结合“互联网+电影”的快速发展,电影局、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和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又先后发布了《关于做好电子商务售票工作的通知》和《电影票务营销销售规范》,针对当下电影市场的特点,对市场做出了进一步的规范。
  城市市场逐步规范,农村电影惠民工程同样在“十二五”期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按照“市场运作、企业经营、政府购买、群众受惠”的原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基本实现了“一月一村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
  此外,“十二五”期间,农村电影的商业版权影片订购场次迅速增长、占比大幅提高,全年订购场次从2011年的864.1万场增长至2014年的928.6万场,2015年上半年达608.7万场,彰显出农村电影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数据显示,截止到今年上半年,全国流动市场已建立数字电影院线307条;数字电影版权方241家;地面卫星接收中心站208个;实际运营的放映队约为44056个;数字电影交易服务平台可供订购影片3415部,(其中两年内的新片为773部);共有3146部影片被院线订购,影片订购率达到92.12%。
  同时,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共有县级城市影院2778家,银幕数超过1.1万块,全国12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互联网+”融合发展
   助推产业“快车道”

  近两年,以“BAT”为首的互联网企业大举进入电影界,为电影创作、发行、放映带来了互联网基因。阿里影业、爱奇艺影业、合一影业、腾讯影业等一夜之间崛起,从跟投试水到独立开发优质“IP”,互联网电影公司对于电影产业的改变,在“十二五”末端凸现出来。
  如今,知识产权孵化、投资制作、宣传营销、票务销售……电影产业链的各环节都活跃着互联网的影子。由于电商的进入,极大拓展了观众群,在为观众提供购票方便的同时,也利用大数据。大流量的分析替不同影片找到更多的目标观众。
  在互联网助力下,中国电影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中国电影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期,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当代中国电影人提供了施展才华、发挥潜能、创造奇迹的广阔空间。
  回眸“十二五”,中国电影进行了积极探索、加快了改革步伐,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电影产业蕴含的勃勃生机不断迸发;展望“十三五”,中国电影站上了年产量600余部、年票房400多亿元、年观影超12亿人次的风口,正在向世界电影强国阔步迈进。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