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1000_255px;

行业资讯

首页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电影界文学界纪念陈荒煤百年诞辰

2014-1-7来源:中国电影报

    
  “作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主要奠基者、组织者和领导者,荒煤同志懂艺术、惜人才,将毕生的时间和精力献给了中国的社会主义电影事业。在他的心目当中,电影就是他为党和人民倾注心血的舞台;对党的深情和对新中国电影事业的热爱始终是他生命和工作的动力。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凸显了一位从20 世纪30 年代就投身革命文艺工作,经过延安革命文艺洗礼和新中国电影创业艰辛的老同志,始终坚持为人民利益呕心沥血、为党的事业奋斗不已的高风亮节。陈荒煤同志不愧为我党忠诚的文艺战士,更是我们广大电影工作者的榜样。”12 月18 日,在“陈荒煤诞辰100 周年纪念会暨《陈荒煤文集》首发式”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童刚对这位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拓荒者给予了如此评价。

  “陈荒煤诞辰100周年纪念会暨《陈荒煤文集》首发式”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电影资料馆等单位联合举办,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童刚、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李敬泽、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陆建德、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张建勇代表主办方致辞。中国电影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前宽,电影艺术家于蓝,电影理论家罗艺军,电影导演黄健中,著名作家袁鹰、张抗抗,文艺评论家白烨等百余位在京电影界、文学界人士以及陈荒煤的家属、故交齐聚一堂,共同追忆和纪念陈荒煤在电影、文学等多个领域的重要贡献。首发式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毛羽主持。

  著名作家、文艺理论评论家、电影事业家陈荒煤的本名陈光美,之所以为自己取下“荒煤”这个笔名,一是为了与本名谐音,二是寓意“能像荒野中未被开掘的煤炭般闪闪发亮”。纵观陈荒煤的一生,虽波澜曲折,但的确时刻绽放着耀眼的光芒。

  陈荒煤1913 年出生于上海。 1934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灾难中的人群》。20世纪30年代中期加入“左联”,先后出版了《忧郁的歌》《长江上》等短篇小说集。抗战爆发后,参加了一系列救亡活动。1938年陈荒煤奔赴延安,在鲁艺担任教学、领导工作,期间带领鲁艺文艺工作团奔赴抗日前线采访,为培养革命队伍的文艺骨干做出了重要贡献,完成了报告文学集《新的一代》等。新中国成立后,担任文艺界的重要领导工作,历任中南军区文化部部长,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副部长,文化部电影局副局长、局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努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新局面,致力于电影工作的开展,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评论文章,出版文艺理论评论著作《为创造新的英雄典型而努力》。新时期以后,陈荒煤重回文艺领导职位,文艺评论和创作进入新阶段,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等。先后出版文艺理论评论著作《解放集》、《回顾与探索》、《荒煤文学评论选》、《攀登集》、《探索与创新》、《点燃灵魂的一簌圣火》;散文集《荒野中的地火》、《冬去春来》、《梦之歌》、《人在旅途》、《荒煤散文选集》;回忆录《永恒的纪念》、《难忘的梦幻曲》,并出版《荒煤选集》等。

  纪念会上,童刚从我国革命文艺的重要领导人和优秀的电影理论家两个维度入手,系统、全面地回顾了陈荒煤的革命生涯和文艺生涯,列举了《新中国电影的桥梁——推荐影片〈桥〉》、《阿诗玛,你在哪里》、《攀登集》等代表作品。童刚同时指出,“今天我们纪念陈荒煤同志,就是要学习他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革命文艺事业的崇高品格;学习他坚贞不渝的共产主义信仰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学习他勤奋刻苦钻研业务,对艺术精益求精、严格要求,对人民高度负责的专业精神。只有这样我们的电影事业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对我们的要求,不辜负时代对我们的期望。”

  李敬泽在致辞中谈到,陈荒煤在担任文学事业领导者的过程中,始终重视发现扶持新人新作,推出了大量优秀作品和有前途的年轻作家。“1979年,蒋子龙的小说《乔厂长上任记》发表后引发争议,他站出来表达了支持的观点,对当时文学界的拨乱反正和思想解放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今天我们学习、继承他的精神,就是要继承他对中国文艺事业的责任感,他对人民和时代的责任感,融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中去,表现时代精神,反映历史规律,用优秀的文艺作品描绘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美好前景。”

  张建勇回忆了陈荒煤创建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扩展电影资料馆业务领域、开拓电影理论评论事业的往事。“1983年从电影领导岗位退下来以后,陈荒煤致力于加强电影理论评论建设的工作,提出以中国电影资料馆为基础,组合中国文化艺术研究院电影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联合成立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充分利用电影资料馆馆藏影片的优势,推动电影理论评论发展。”

  据介绍,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成立前,陈荒煤主持了全国高校电影课教师进修班和“20-40年代电影回顾展”,两项活动对于建立高校电影教师队伍和新时期中国电影史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1984年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挂牌成立并在陈荒煤的主持下进行了“倡导理论联系实际密切电影评论与创作关系”、创办电影理论评论期刊《当代电影》、组织编写大型丛书《当代中国》分卷《当代中国电影》、举办“新中国35周年电影回顾学术研讨会”和英法日等多国电影回顾展以及与北京电影学院联合开班电影学硕士研究生授予点等工作。在陈荒煤的主持下,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在短短几年间就以其优秀的学术成果、出色的学术活动和广泛的学术影响赢得了电影界和学术界的肯定。

   曾在延安鲁艺与陈荒煤结下深厚友谊的著名艺术家于蓝回忆了她和田方、陈荒煤在延安共事的经历, “我是1938年知道陈荒煤的,那时我刚到延安不久,陈荒煤率领《移动剧团》到延安演出,后来跟田方同志结婚后,才知道陈荒煤和田方是好朋友。他经常到我们家做客,我听田方说陈荒煤经常和搞文学创作的同志到前方和农村采访体验生活,为一些团体和训练班讲课。”在于蓝眼中,陈荒煤是一个对工作极富热情、一丝不苟的人。

  “作为延安鲁艺的教员,陈荒煤同志亲耳聆听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来,他根据‘讲话’精神、结合自己的前方生活创作了戏剧《我们的指挥所》(后更名为《我们的指挥部》),这部戏由王滨导演,田方和王大化出演”。于蓝回忆说,“《我们的指挥部》是第一次在舞台上塑造党的军事干部,为了使演出效果更加真实感人,陈荒煤专门从 386旅邀请了旅长陈赓、参谋长周希汉来指导排练,两位身经百战的将军对剧情和表演提出了非常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这部剧演出后受到了老百姓的热烈欢迎,有人问荒煤成功经验,他回答说:‘有了生活的根,才会结出创作的果。’其实,这正是整个延安鲁艺的艺术创作准则。”

  与陈荒煤共事多年的电影理论家罗艺军认为,陈荒煤在遵照艺术规律组织电影创作与生产、把行政手段与评论方式结合起来为电影事业的发展排难解纷、广泛团结电影艺术家等方面,都作出了十分突出的贡献。

  著名作家袁鹰最初知道陈荒煤的名字是60 多年前孤岛时期的上海,袁鹰说他最初从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中读到了陈荒煤的短篇小说《长江上》,记住了这个有点奇特的署名。“之后我又从传到上海的大后方文学杂志上读到了他的报告文学和散文,特别是写于抗战爆发前的《记十二月二十四日南京路》,对我这个刚到上海不久的中学生而言,题目和写法都很新鲜,印象很深心中也一直把他看做散文家和小说家。”

  袁鹰和陈荒煤接触最多的是陈荒煤生命的最后20年,陈荒煤创作的严谨、为人的坦荡磊落让袁鹰至今记忆犹新。“十年动乱结束后陈荒煤著文为电影《阿诗玛》和影片女主演杨丽坤平反,荒煤同志的文章唤起了社会大众对杨丽坤、对《阿诗玛》的关切之情,很多读者都为杨丽坤的不幸感到激愤。经过一番波折之后,《阿诗玛》和杨丽坤终于获得平反。荒煤同志的文章讲的是《阿诗玛》的问题,但更大的意义在于使一大批在十年动乱中蒙受不白之冤的影片和电影工作者重获新生。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他的这种胆识与责任感,不得不令人敬佩。”袁鹰说。作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主要奠基者、组织者和领导者,陈荒煤的 “懂艺术、惜人才”也成为大家的共识。著名作家张抗抗对这位老前辈的人品表达了敬意,她说,“陈荒煤始终倡导人的自由,倡导写人性,鼓励艺术的真实;作为跨越影视界和文学界的理论家、领导者,他让我们从电影艺术中受益,同时又比别人更清醒地认识到文学作为一切艺术母本的重要性。”

  评论家白烨回忆了因电影《苦恋》引发的一场风波,当年陈荒煤对素不相识的他给予支持让他至今记忆犹新。值得一提的是,由陈荒煤提出设立的夏衍电影文学奖今天已经发展成为由电影局、总局电影剧本中心和夏衍电影学会三家单位联合举办的“夏衍杯优秀电影剧本征文”活动,多年来对鼓励和促进电影剧本创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活动现场,《陈荒煤文集》编委会主任童刚向中国现代文学馆和中国电影博物馆捐赠了《陈荒煤文集》。中国夏衍电影学会会长陈景亮向中国现代文学馆捐赠了陈荒煤的塑像。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吴义勤、中国电影博物馆党委书记陈至强接受捐赠。

  另悉,此次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的《陈荒煤文集》共十卷,分小说、剧本、报告文学、散文、文学评论、电影评论、日记书信等类别,系统收录了陈荒煤已发表的集子和未发表的文稿。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