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1000_255px;

行业资讯

首页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郭建华代表:我放电影只有加油站,没有出口

2012-3-19来源:中国电影报

 

    3月10日下午,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梅地亚中心举行“促进基层文化发展”记者会,韩再芬、郭建华、刘丹丽、郑晓幸四位文化领域的代表就“促进基层文化发展”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其中,农村电影放映员、河南新华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总经理郭建华代表就自己在基层38年放映电影的实践回答了记者提问。
 
    中央电视台、中国网络电视台:我有问题想提问郭建华代表。我知道您在乡村放电影已经30多年了,现在农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基层的文化生活却匮乏了。您在基层放电影碰到了哪些困难?谢谢。
 
    郭建华:谢谢。回答问题之前,我受河南开封县领导和开封县人民的委托,也代表全国基层的电影放映员,代表千千万万受益的观众,向今天与会的各位记者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是从1974年从事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的,一干就是38年。在这38年里,我不但坚守住了一块农村放映阵地,更主要的也是一路在创新,一路发生着变化。放映交通工具从拉板车到开汽车,放映的片源从黑白到彩色,放映设备从胶片到数字,放映场所从村头露天麦场到全省的城市广场,放映体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我也从当年放电影的大辫子姑娘变成了今天的“老太太”。
 
    我当时放电影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展示图片),现在也有导演以我的形象拍了一部电影,这张照片上的是扮演我的电影演员。38年一路下来,什么都在变,但是我放电影的信念始终没有变。从事放映这项工作以后,我好像上了高速公路,在这条高速公路上我只看到了一个一个的加油站,就是一直没有看到出口。在这条路上我感觉越干越有劲,越干路越长。
 
    这38年我所走过的人生道路,都是用一部一部的电影连起来的。每当我坐在放映场上,随着银幕上的剧情和观众一块儿落泪、和孩子们一块儿欢呼、一块儿鼓掌的时候,我就忘记了什么是苦、什么是累,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感觉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
 
    38年来,我每天都是想着能给群众多放一场好电影,能让群众多看一场好电影,这就是自己人生中的最大幸福和乐趣。所以到现在,一直没有改变这个信念。我女儿说,只要是跟我妈妈说电影,哪怕是深夜两点钟她仍然是两眼发光。
 
    我确实对电影有着大爱。拍这部电影,他们写了一首主题歌:“银幕故事像老娘土,养壮了根,养旺了苗,养靓了女,养俊了男,养出了老百姓的好日子,养美了大江山。只要乡亲们喜欢看,我宁愿当一辈子乡村放映员。”
 
    香港《大公报》:我想请问一下来自河南的郭建华代表。郭代表几十年如一日在农村放电影,您认为农民喜欢什么样的电影?
 
    郭建华:我这38年一直都是在农村,和农民在一起,我了解他们喜欢看什么电影。这么多年来,在农村最受欢迎的就是贴近实际、贴近他们真实生活的故事片和娱乐片。再有像河南地方的戏曲片,都非常受欢迎。一部电影在一个县可以放映两千多遍。
 
    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群众在喜欢看这些片子的同时也强烈要求看科教片。在我们县里,为了解决农民看科技电影的困难,已经把农民看科技电影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列入为民要办的实事之一,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切实解决了农民看科技电影、利用科技电影对农民进行培训的大困难。几年来开封县每年都由财政拿出30万元钱,给群众放映六千到八千场科技电影。比如我们有一部《花生地膜覆盖》的科教片,没有看科教片之前,农民种花生亩产只有五六麻袋。我们放映了这部片子以后,很多农民跟着看了二三十遍,之后这几年都按照电影中的介绍去种,现在亩产花生十五六麻袋。可以说,科技电影正在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课堂”。
 
    这些年下来,我有一个感触,现在的农民可以说不缺吃、不缺穿,缺的就是科技知识和文化娱乐;我们不需要米、不需要面,需要的是送科教片。如今在开封县流传着一首打油诗:“宣传科技没会场,扪心自问苦思量。如今找到切入点,电影一放帮大忙。”

 
 
《中国电影报》:今年您提出了什么建议?
    郭建华:这次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重点加强中西部地区和城乡基层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具体到农村电影,我觉得应该大力建设乡镇和农村电影院,实现农民看电影的四个过渡:从室外看到室内看,从站着看到坐着看,从免费看到交费看,从“看得到”到“看得好”过渡,让广大农民和城里人一样,享受到高质量的文化生活,真正实现报告中所说的: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
    这也是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及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的重要内容。
 
  《中国电影报》:目前全国农村已经实现平均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您提出的这条建议的依据是什么?
 
   郭建华:现在数字放映技术手段,使放映有了电影的质量(大银幕、立体声、画面清晰、声音悦耳、集体观看)、电视的传输(像电视一样通过卫星以点对面传输,快速、方便;数字放映机更为轻便,没有沉重的拷贝)、电信的管理(影片节目、订购场次的业务数据像电信行业管理一样准确、严格)、电子的商务(购买电影节目放映场次在网上交易,节省成本、直观快捷),让农村电影重新焕发了生命力。
 
    但是接下来农村电影的发展,必须进一步提高放映质量和观影效果。我们知道,电影的技术标准最高,从画面上说,它是大银幕,甚至是3D、巨幕;从声音上讲,现在是多声道、立体声。目前我们广大农村的农民观众虽然重新“看到”了电影,但是还不能说是“看好”了电影。有观看电影的固定场所,就能够保证电影放映的质量、观众观看的效果,不受天寒地冻、刮风下雨等气候天气条件的限制。
 
   《中国电影报》:您在记者会上还提到,广大农民“不需要米、不需要面,需要的是送科教片”,今年是否有这方面的建议?
 
    郭建华: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增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能力,还提出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我提出建议,把农民看科技电影的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让农民看科教电影的经费得到保障。
 
    科教电影放映工作的最大困难便是收费难、放映难。为尽快解决资金保障问题,我们新华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积极寻求企业合作伙伴,由河南开封县财政拨出专款,补贴给院线,形成了“企业参与、政府买单、农民免费看电影”的运行机制,效果非常好。
 
    所以我今年建议,把农民看科技电影的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让农民看科教电影的经费得到保障。这是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实现总理所说的强农、惠农、富农,真真正正为广大农民办好事、办实事,培育新型农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的最有力举措。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