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1000_255px;

行业资讯

首页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2010贺岁档:引领中国电影迈进“黄金十年”——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贺岁片与贺岁档..

2010-3-22来源:中国电影报

 

       3月12日,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主办的“贺岁片与贺岁档研讨会”在北京举办。电影界有关领导、投资发行放映界代表以及研究、教学机构的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会议以“贺岁片与贺岁档” 为中心议题,与会人员围绕科学安排上映档期、推动院线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贺岁片的艺术价值、挑战与机遇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力求推动贺岁市场持续繁荣,让中国电影昂首迈进“黄金十年”。会议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傅红星、副主任饶曙光主持。

      贺岁片与贺岁档作为中国电影适应市场经济变革的产物,经过十多年的精心打造,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电影市场最为成功的影片类型和票房产值最高的黄金档期。继2009年贺岁档票房创出新高,今年的贺岁档总票房突破30亿元,同比增长100%,创历史新高,同时,伴随着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的利好消息,业内人士一致认为中国电影繁荣发展的“黄金十年”已经到来。

    张宏森(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巡视员、副局长):

    科学理性分析黄金机遇期潜伏的问题

      早在今年贺岁档还没开始之时,我们就预测今年贺岁档将会出现一种新的国产电影景观,影片数量、票房以及观众反响都有可能形成今天研讨会的重点话题。果不其然,在横跨2009岁末和2010年初的贺岁档期间,我们的贺岁电影和贺岁档,创造了一系列的新纪录。

      我想借这个机会简要介绍三方面情况:

      第一方面,目前中国电影产业正处在黄金发展期,尤其是1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之后,宣示了中国电影产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指导意见》为中国电影产业明确了方向和道路,同时它也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和空间。

      今年全国电影工作会议扩展到了各省市自治区的宣传部、政府办公厅、发改委、财政部、工商总局、税务总局、国土资源厅、海关等相关部门,各部门一起为给电影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提供优惠措施、政策。目前,各省市自治区正在制定落实《指导意见》的细化措施,纷纷出台各种配套政策以与国家政策保持一致。

      因此,我们可以大胆设想,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之下,电影产业将会在以下几个指标上有较大的突破:

      1、电影创作上,将会有更多的金融政策扶持。2、院线扩张和影院建设上,将会出现大踏步前进。3、人才培养、硬件设施各个方面也会出现一些新举措。所以说,目前是我们电影发展新的黄金机遇期,作为电影工作者应该紧紧抓住国办出台《指导意见》这样一个良好契机,大力推动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和繁荣,切切实实让中国从一个电影大国转变成电影强国。

      第二方面,在《指导意见》出台之际,正是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时期。但是我们同时要注意,越是黄金机遇发展期,同时也是问题的暴露和凸显期。所以说现在是黄金发展与问题凸显并行的时期。我们要牢记“不耽于成绩,不惑于数字,不满于眼前,不危于困难”四句话,始终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正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发现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我们的一个基本态度。

      今天召开这个研讨会,是发现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渠道,也是我们在成绩面前保持清醒头脑、保持冷静立场、保持科学态度的一个途径。我们既要看到贺岁片、贺岁档在当前产业发展当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也要看到贺岁片、贺岁档中有可能潜伏的问题。我们今天就是要来分析它、寻找它、面对它,从而找出解决的方法和路数。

      在产业发展的关键时刻,缔造电影产业新的辉煌要靠全体电影工作者一起努力,这其中很重要、尖端的一个层面就是我们在座的各位专家学者,处在电影理论的高端位置,应该用敏锐的洞察力、特别的观察视角,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第三方面,贺岁片、贺岁档目前在中国电影创作、市场当中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概念。贺岁片、贺岁档引起了全社会对电影的热情,也引发了新闻界对电影的广泛关注。在关于贺岁片、贺岁档的报道中,我们希望看到更多具备科学理性态度和冷静分析品格的观点。

      黄群飞(北京新影联院线总经理):

      贺岁档空间拥挤是正常现象

      很多业内人士认为,贺岁档影片数量过多,呼吁片方合理安排影片档期,错开发行时间。我认为贺岁档空间拥挤是正常现象。

      首先,按照行业普遍说法,2010年贺岁档历时3个月,发行影片数量近50部,票房收入30亿元。如果把贺岁档时长和影片数平均拆分成年前和年后两部分,2009年岁末贺岁档票房占全年总票房24.19%左右,时长占全年16.67%,而影片数量只占全年影片总数的15%左右,可见影片数量所占比例低于时间百分比,更低于票房百分比。

      其次,按照美国电影协会的统计,2008年美国发行影片610部,其他几个电影发达国家发行影片数量大概在400部。而中国主流市场目前年发行影片数量为200部左右,可见我国影片发行数量并不多。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开放,进口影片数量将会持续增加,国产影片的数量和质量也会相继提高,不可避免会加剧贺岁档和其他好档期的竞争。

      再次,近年来,我国电影院正以平均每天新增近2块银幕的速度飞速发展,但即使按照这样速度也要用48年才能赶上美国现在的银幕数,所以说我国的市场空间非常巨大,发展速度还应加快。也因此不能说我们的影片太多,档期拥挤,而是我们的市场容量不够大。

      此外,贺岁档中,除了专门为该档期拍摄的影片、国际同步上映的影片和早已预定此档期的影片以外,真正能够挪动的片子并不多。另外,贺岁档中很多影片亏损是因为过高估计了自己的票房,而不是因为档期拥堵而造成票房的失败。提两点建议:

      第一,贺岁影片要想取得好成绩,除了提高影片质量以外,影片题材选题一定要有创意。比如今年上映的两部古装动作片《苏乞儿》、《锦衣卫》比较,后者的题材很新颖,最终票房赢过了前者。

      第二,国产影片在营销和发行上要多下功夫。营销上要注重宣传节奏,不仅要做影片的映前宣传,也要跟据影片的上映情况,注重影片的映后宣传;发行上要注意合理定位影片,根据同档期的竞争对手和自己的情况科学合理确定发行策略,否则发行费投多了是一种浪费,投少了又难以发挥影片的潜力和价值。

      张昭(光线影业公司总经理):

      2010年贺岁档的新启示

      我从投资商、片商、发行商的角度来谈谈今年贺岁档现象及其对中国电影产业化未来发展的启示作用。

      近日,有报道提到中国电影的“黄金十年”,那么从今年开始的十年时间中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又要注意些什么?

      可以说,《阿凡达》的上映给贺岁档的国产电影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好莱坞在3D上的革命可能会让他们的优势持续几年时间,当技术优势引领新的观影潮流以后,我们民族电影的策略是什么?

      我认为,其一,国产影片要贴近观众。从我国观众的观影习惯来看,相对于喜欢享受好莱坞电影的视觉冲击,观众更希望从国产影片中得到一种互动交流。贴近观众,是国产影片跟好莱坞大片抗衡的一个策略,但贺岁档中此类国产影片还不够多。

      其二,影片类型多样化。今年贺岁档影片类型仍旧比较单一,古装动作片扎堆,这是由于我国电影多样化的理论基础和产业基础不够造成的。电影多样化需要有一个剧本研发生产系统,中国电影缺少类型片基础,类型片的生产能力缺乏,只有丰富了类型片以后,通过类型的复合整合才会变化出多样化产品。

      其三,关注新生市场。中国电影“黄金十年”的真正动力是城市化竞争。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到2015年中国地级市、县级市和有条件的县城都要建立电影院。这说明整个中国电影市场的基础正在发生变化,这个基础将会是二、三线城市。从今年的贺岁档影片的市场份额来看,光线影业发行的《家有喜事2010》最高票房产出地并非在一线大城市,而是温州。这从一个侧面表明,我们的大部分受众不再是集中在中心城市的观众,新开发地区的观众将会成为我们今后创作上要关注的重点。

      此外,还要在创作和市场运作上更重视海外市场。以光线今年贺岁档发行的影片《花田喜事2010》为例,该片的东南亚票房达4000万,占影片总票房的40%。所以海外市场千万不能放弃,一旦放弃,将是一笔很大的损失。

      陆遥(北京UME华星国际影城总经理、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副会长):

      贺岁档需要一个明确的节点

      首先,我觉得贺岁档的时间节点定义不明确,从传统意义上说,贺岁档从圣诞节开始,横跨元旦、春节、情人节、元宵节、寒假6个节假日,但现在的贺岁档档期被无限拉长了。各机构出于自己的需要,为了说明某些问题,就把贺岁档随意的拉伸,这种做法不合理。所以,贺岁档应该有一个时间标准,否则各说各话,统计数据不一致。

      第二,跟往年比较,大家忽略了银幕数的指标,一年的时间我国银幕数增长了15%,所以统计数据也要把新增影厅的因素考虑进去。

      第三,《阿凡达》是电影科技发展的里程碑,它将在电影科技发展史上将留下深刻的印记,它的成功只能称为个案。这并不代表国产片的市场表现不好。今年的贺岁档是历年来最辉煌的一次,2月份共5部影片票房接连过亿,历年贺岁档都没有如此红火的局面出现,这说明国产片整体实力加强了。而且,《阿凡达》的主要票房产生于3D银幕,现在全国的3D银幕也就一千块左右,这个数字还不到总银幕数的1/4。所以也不能说贺岁档全部被《阿凡达》占据了。

      关于《阿凡达》的档期问题,我这里有一个关于进口影片的统计数字:一部进口大片,即使是国际知名度较高的影片,如果在国内不能同步上映,那么市场收益将会每月减少一成,这样算来,不到半年,引进影片50%的市场收入就没有了,如果按照业内某些人士的说法把《阿凡达》移到暑期档上映,损失的还是我们自己。而且现在提倡跟国际接轨,我们的国民应该能够在第一时间同步欣赏到国际先进的文化作品。所以把《阿凡达》放在1月4日还是合理的,只是大家没有料想它的后劲会那么足,从档期来说已经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国产影片。

      贾磊磊(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

      贺岁片的文化价值

      现在中国电影很多命题都跟贺岁片、贺岁档有关,比如讨论电影票房、文化承传都难以回避贺岁档期的问题,所以我觉得这个研讨会非常重要。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特别强调了电影的三种力量,即市场影响力、国际竞争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来看待中国贺岁片和贺岁档电影的生产,就显得尤为重要。

      贺岁片、贺岁档在整个中国电影产业的进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过去中国电影没有档期概念,但是贺岁档、贺岁片概念确立以后,很多制片公司和制片方根据下游制定制片策略,这种做法是对电影市场化的有力促进。

      除了经济收益之外,文化价值传承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要通过商业方式、产业化平台来传播文化。商业平台的搭建和文化价值的传承,是两个并行的主题。中国电影这些年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力图在商业、产业、市场平台上传播我们自己的文化,收到了一些成效。

      那么我们在大众文化、流行文化、主流文化领域当中,应该传播一种什么样的文化价值观?我们过去对电影的娱乐性、商业性理解非常窄,以为中国观众只爱看武打、爱情、喜剧,但是《集结号》、《梅兰芳》、《十月围城》、《建国大业》这些电影的成功说明国内观众对自己的主流文化有了非常强的认同感。其实中国电影观众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中,对革命历史、主流传统文化都有非常强的认同感,这是主流电影应该承担的一部分作用。

      从今年的贺岁档来看,中国电影还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阿凡达》提高了电影的制作和发行的门槛,使我们对电影模式的认知发生了改变。但观众不会永远为看一个技术层面的东西而走进电影院,电影吸引观众的终归还是内容。所以,在我们还无法用技术与好莱坞抗衡的时期,内容层面是我们与美国大片抗争的切入点,我觉得像《十月围城》、《建国大业》、《风声》、《集结号》这种能够把主流文化价值观和高超电影艺术、制作水平以及一个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整合的产品,才是能直接和好莱坞抗衡的电影,同时也为贺岁档的中国电影提供了非常好的范例。

      王一川(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

      贺岁片、贺岁档与国产电影的新方向

      中国电影2009年有两个新方向值得关注:
 
      第一个新方向:电影贺岁档格局拓展为更加开阔和丰富的电影节庆档格局,贺岁档概念从单纯的岁末年初年岁更替含义演变成了节庆档的新含义。

      第二个新方向:内地与港台电影交融趋于成熟。去年出现了比较成熟的三地电影业的深度交融,表现为港台电影人自觉吸纳内地电影元素,内地电影人积极吸纳港台电影的通俗、商业元素。而且,去年香港导演与内地导演联合执导、制作,三地演员、制作人参与的一批又一批合拍片结出了厚实的果实,如《十月围城》、《锦衣卫》等。

     “节庆档电影格局的形成”与“内地与港台电影交融”两个新方向关系紧密,前者是营销机构改革的硕果,相当于中国电影的骨骼,后者是中国两岸三地电影商业与电影美学实现区域融汇的成果,相当于中国电影的血脉,他们共同构成中国电影持续发展的两个显著标志,对中国电影未来走向很有意义。

      对未来中国电影提四条建议:

      一,重新建立贺岁档概念,尝试使用节庆档概念,减少因档期原因而导致的电影资源浪费。

      二,从电影分众化角度,努力适应不同观众群体的观影需要。未来中国电影之根在民间,城镇影院建立起来之后,将会涉及到不同地域之间、城乡之间、群体之间多方面观影趣味的满足。

      三,把影片质量的提升放在首位,加大力度治理不重质量的拍片跟风现象。

      四,在电影创作中自觉遵循和开发中国电影美学传统,讲好中国式的好故事。中国观众喜欢有品位、有民族大义的影片。《十月围城》的成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讲好中国式的好故事对于中国贺岁电影关系重大。

      丁亚平(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所长):

      贺岁片的挑战和未来

      库布里克的一本书中有句话:“让电影本身来说话永远是最好的方法”,这句话用在贺岁档很合适。在贺岁档、贺岁电影取得全面丰收时,有成功,更有挑战,这种成功和挑战是和环境、机遇联系在一起的。

      第一,几十年来,好莱坞电影产品的制造商往往会采取全球本土化战略。但随着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发展中国家的电影市场块速增长,好莱坞各公司反其道而行之,运用电影市场新元素,开发产品,推向全球,这样做既是出于开拓市场的考虑,也是为了和新兴国家电影产品进行有效竞争,这给我们带来了重大挑战。我认为《三枪拍案惊奇》的出现就是对这种好莱坞反向创新所做的一种战略调整,它将电影小品化,进行了具有电影史意义的颠覆。这样的创作实践不仅有市场意义,而且也具有转折性的战略意义。

      第二,一味地发展电影产业化语境,可能给整个电影业,特别是艺术电影带来负面影响,也可能给创作人员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带来损害。

      我们经常看到,投资商、制片方、导演一方面很在意票房结果,另外一方面又在谈论电影的艺术价值。所以,我们需要找寻商业与艺术背后沟通的可能性。

      第三,对于今年贺岁片的研究,我们还可以从贺岁片史的变化、所受到的关注角度来探讨。过去,冯小刚一直是贺岁档的票房保障,是发行公司和院线公司的信心保证。但今年贺岁档并没有因失去冯氏喜剧而丧失档期的弹性,而且票房和观众人次反而有所增加。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思考贺岁片的未来时,应将这种未来构筑在电影大发展的观念之上。

      但电影的大发展不能仅靠电影产业无限的发展和膨胀。反观贺岁电影,泛娱乐化、商业化的电影是没有生命力的;千篇一律,不结合本土观众接受心理的电影,也不会取得好成绩。因此,把对贺岁电影未来的考察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把握,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胡克(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

      中国贺岁片的艺术性

      贺岁片是一种休闲方式,它是由商业、档期、中国特色,这三个因素造就的。

      贺岁档作为一个档期来说,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首先,它是一种个人化的年终总结方式。其次,看贺岁片是一个人情绪的调整方式。再次,这段时间里,人们需要满足家庭消费。基于此,能够满足以上三个需求的电影就是最适宜这个档期的电影。它们一般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影片中有个人成功案例。二是影片冲突激烈,但远离社会现实。三是影片中有“回归”、“过年”的元素。 比如贺岁喜剧片,应该具有讽刺性,但讽刺不必特别尖锐,可以加强视觉幽默,或适当加入一点黑色幽默,这些元素都比较契合贺岁的氛围。但我们现在的贺岁片往往太写实、想象力弱。其实贺岁电影最大的一个功能应该是把人从现实烦恼当中解脱出来。

      张卫(国家广电总局电影频道《中国电影报道》制片人):

      市场容量与档期协商

      今年贺岁档市场容量的问题很严重,针对这一问题,我有一个“档期三说”与诸位分享。

      其一,“档期踩踏”与国片亏损。我们现在的电影市场不仅是拥挤的问题,而是互相“踩踏”的问题。

      今年贺岁档,许多影片在某一时段扎堆造成国产影片之间票房分流严重。按照人民网近日刊登出的“贺岁档影片亏损榜”能够看出贺岁档国产影片大规模亏损。这就引发了我们的一些担心,这些亏损的投资方明年还会不会再投资电影,盲目的自由竞争是不是会造成电影市场的危机?
 
      其二,档期容量与科学测定。档期容量有两个概念,一个是钱袋概念,一个是影院的概念。档期的市场容量究竟有多大?新影联院线副总经理高军曾经说一个档期最多容纳两部大片,但现在一个档期里面挤进了五、六部大片,所以才会造成国产影片互相挤压,票房分流的情况出现。

      其三,档期协商与计划合同。好莱坞不会盲目制作很多大片,他们会根据每个档期的大片数量,几家大制片公司进行协商确定每个公司的大片具体放在哪个档期,尽管有矛盾,但是大致方向是一致的。档期确定以后,好莱坞的公司才会开始做投资、拍摄等工作。

      目前,中国电影界并没有形成这样的格局。我们现在往往是以“打游击”的方式抢占档期,有些影片甚至以出人意料的换挡方式打击对手,这种做法不利于市场发展。我们应该根据观众的消费能力和市场容量,各制片、发行公司之间相互协商确定电影档期,从而避免档期混战的局面。

      赵葆华(中国影协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副会长):

      贺岁档国产影片创作误区

      经过15年的发展,贺岁电影已经成为了一个文化奇观、产业奇迹。近5年来贺岁档票房产值占全年票房产值的1/4左右,培养了观众到电影院看电影的习惯,推进了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应该有一点忧患意识。

      今年贺岁档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好莱坞两部电影垄断了贺岁档一半的票房份额,多部国产电影在贺岁档期亏损。一个冷酷的现实摆在国人面前,无论从票房,还是受欢迎程度,贺岁档的国产电影确实全面落败,国产电影连续7年居市场票房前5位的纪录被《阿凡达》一举打破。

      面对此种情况,我想谈几点影响国产影片创作上的误区:

      重艺术轻技术,是我们失误之一。电影是用科技手段表现生活,科技的每一次革新都使电影发生面目一新的变化。但一直以来,我们忽略电影技术,没有把技术提高到与艺术同等的位置,我们的电影科技力量太薄弱,这与认识不足有关系。

      重再现轻虚拟,是我们又一个误失。《阿凡达》超凡的艺术想象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艺术体验和感受,这是虚拟美学对再现理论的颠覆和挑战。而我们的电影观却一直受再现电影美学的影响,但电影同样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创造奇观效应,创造虚拟艺术人生,让虚拟美学和数字技术孵化我们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丰富电影的表现力,我们的电影观也应该是开放的体系,而不是封闭的体系。虚拟美学应是再现美学的补充。

      重功利轻普世,也是我们的失误。电影要追求商业效益,我们的问题在于急功近利,而忽略大功大利。电影应该共享人类的精明文明,它可以追求短期功利,但更要追求大功大利、民族尊严、民族大义、人类情怀,这才是我们创作的方向。

      重数量轻整合,同样是我们的失误之一。今年贺岁档影片总体失利,一个原因是我们忽略整合效益、智慧安排。今年贺岁档失守已成定局,但也未必是坏事,认真冷思,找出中国电影的欠缺与不足,明确中国电影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以确保中国电影在黄金机遇期快速发展,这才是最重要的。

      尹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

      贺岁电影商业与艺术的平衡

      贺岁片是中国电影市场化的突破口,但现在贺岁片的商业化诉求达到了一个极端的高度,甚至开始影响到电影的艺术完整性。贺岁电影需要找寻一个商业与艺术的平衡。

      经历十几年的发展,贺岁片出现了三个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贺岁片靠单一产品创造观众需求,影片稀缺。

      第二阶段,贺岁片扩大成一个档期,这一时期把有限需求和供给集中到一个档期投放,在这个档期中出现了一批跟贺岁概念有关的电影,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电影产业的改革。

      第三阶段,贺岁档延伸成贺岁季,此时,理论终端已适应不了电影产品的膨胀和观众观影需求的增加,反映出中国电影市场的普遍性繁荣。

      整体上讲,几年以前的中国电影大多数没有商业意识,而最近这几年,贺岁片带来一个重大变化,中国已经有相当一部分电影的商业运行非常自觉了。

      如今,我们把各种商业手段都使用到电影中来,商业美学成为主导性引导电影创作的一个理念,这是一个重大的变革。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像今年贺岁片也暴露出来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大家对一些影片的满意度普遍不高。其中的主要原因是过度的商业性破坏了电影作为一个艺术产品本身的完整性,电影所有的爆发点都不是来自于叙事,而是商业设置。比如《刺陵》把各个不同年龄段所喜欢的电影明星,进行了一个大拼盘,制作成一部跨界类型拼凑的电影。

      国产贺岁片对商业爆发点的诉求越来越高,对商业元素的拼凑越来越明显。当所有的商业元素放到同一阶段集中投放时,商业同质化的情况就会非常严重。而今年贺岁档又遭遇了《2012》、《阿凡达》的前后夹击,使国产商业片市场空间更小。

      中国电影商业化到这个程度以后,要上升到一个新高度,需要考虑如何达成一定程度上的商业和艺术的平衡。只有艺术品质和商业性结合,才能真正创造有品质的产品和良性循环的电影产业体系。

      郑洞天(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应理性审视贺岁档

      在去年的研讨会上,我有一个核心观点,就是贺岁档结束以后,我们学者该干什么?中国电影的各方面都在发展,唯独电影学者的作用越来越弱。

      对今年的贺岁档,我概括了以下几个基本事实:

      一,今年贺岁档票房36亿,其中7部好莱坞影片占据了19.5亿的票房,国产片票房为16亿,与去年贺岁档国产片票房总额差别不大,但今年的影片数量、档期时长都大于往年。

      二,30多部国产片中,过千万的有16部,当中成本过亿的有8部,按片方的票房分账比计算,除了《三枪拍案惊奇》和《喜羊羊2》等几部,其他很多亏损。但是亏损这件事应由谁来关注?谁来研究它们亏损的原因,而使得投资方明年减少损失?

      三,贺岁档的23部国产片中,大部分是与香港联合拍摄的合拍片,内地电影界老、中、青三代主创人员鲜见于贺岁片,尤其是内地的编剧导演有作品在贺岁档亮相的很少,这个事实很严重。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贺岁档里看不到中国文化元素的一个原因。

      从贺岁档的情况看,内地只有演员与贺岁档联系紧密,但这种关系也仅局限于内地某几个演员身上,他们往往身兼多部贺岁片片约,同一档期中频繁登上银幕,而其他内地演员仍旧难以在贺岁档亮相。

      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电影进入产业化以来,由于香港电影市场的萎缩,香港电影人把工作重点转向内地市场。香港电影在产业的运作当中,有很多好的、合理的东西,但是也有很多弊端。比如投资的无序性、恶性竞争、演员使用无度等,今年贺岁片题材、类型盲目重复、不加节制地使用演员,恰是香港电影弊端的放大。

      周星(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传媒学院教授)

      建立良性循环的电影市场文化景观
 
      首先,今年的贺岁现象是一个不可复现的现象。

      一,贺岁现象的火热是事实。这几年来档期票房冠军始终是贺岁档,贺岁档俨然已经成为巨大票房的标志。但无论对贺岁现象做什么样的研究,首先要注意中国本土电影独有的东西。

      二,贺岁档是中国电影市场成熟的标志。仅从市场角度看,它检验了大片和市场的关系,检验出当下观众期盼的落脚点,培育了观众在这一时期看电影的习惯。

      三,没有贺岁档的火爆,中国电影就很难进入电影大国行列,从贺岁的市场角度来说,它对我国实现民族电影大国起到了重要作用。

      贺岁的火热隐含话题有三点:1、电影能够成为高端消费对象。《阿凡达》放映时的热闹场面,说明中国电影有巨大的消费群,而且这个消费群正在逐渐增多并逐步走进影院。2、电影应当成为国家文化核心词的一个表征。3、要确认电影具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另外,良好的互动关系是要有差异性的。今年贺岁档产品综合来看差异性缺乏,贺岁档形成规模之后,这个问题显得更突出。

      从贺岁热潮中可以看出,大片在贺岁档中成为主体部分,需要持续的鼓励,艺术创新和中心规模影片也应该给予鼓励支持。

      衡量贺岁档市场的票房,数量指标还要持续延伸,但是判断电影好坏的质量标准应该更朝向兼顾内涵的方向发展。如果以贺岁作为一个标志的话,观众热情提高了,票房增长了,满意度问题如不解决,那么高涨的热情一定会转向更开放的创造差异的进口电影。

      陆绍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授):

      加强商业创新和内容创新

      鉴于贺岁档影片拥挤的现象,建议建立档期协商的机制。其实很多业内人士都曾提出过类似的想法,建议由片方、发行方和行业协会联合成立档期协调机制。但我担心这样一个机制可能会变成一个弱者同盟,强者不会加入,这样一来,这种机制对某些大集团来说并没有什么威慑力,所以,我认为市场的问题还是应该交给市场自行调节。

      我们现在处于电影的“黄金机遇期”,也是问题的爆发期和凸显期,我觉得在电影投资、制作方面存在一些误区值得关注:一是大家普遍认为大投入等于大收入。但《孔子》、《花木兰》这种大投入的电影,其票房收入远远没有达到片方预期。二是由于《阿凡达》等影片的冲击,很多人认为高科技等于高票房,但贺岁档的《苏乞儿》,尽管加入3D的画面,最后的票房也不是很理想。

      面对《阿凡达》的冲击,我们思考问题应该更长远一点,就是当好莱坞大片进入中国不再受到配额限制时,国产片的竞争力如何体现?我认为,科技是支撑,创新是动力。创新包括商业创新和内容创新。前者就是用最小的投入达到最大的利润,后者就是把中国制造发展成中国创造。

      陈旭光(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

      文化张力与文化融合
 
      今天的贺岁片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有非常丰厚的文化内容,充满了文化张力,是各种文化的大融合。

      贺岁片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其形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了狭义和广义之分。所谓狭义贺岁片就是指与冯小刚电影类似的喜剧电影,而广义贺岁片就是指在贺岁档上映的影片,这跟我们对春节的理解,对各种体验的需求不断增加都有关系。

      广义贺岁片形成的文化具有极大的张力,其中有城乡文化的交流、古今文化的交流、主流文化和平民文化的交流、主流文化和青年文化的交流、主流文化跟民间文化的交流、北方文化跟南方文化的交流、香港文化与内地文化的交流、境内文化与海外文化的交流等。在此种情况下,我认为香港电影进入内地,有助于国产电影多样化的发展。

      从冯小刚的狭义贺岁电影,到今天的广义贺岁电影,其中发生很大的变化。我特别关注现在的两种类型的贺岁电影,一种是温情而时尚的都市化喜剧,如《全城热恋》、《桃花运》、《游龙戏凤》等,另一种就是黑色幽默喜剧,如《疯狂的赛车》、《熊猫大侠》等,我觉得这两类影片有极大的发展空间。贺岁电影正在从冯小刚的温情社会心理喜剧向一种夸张、表现性强的喜剧转变,很多时候这种喜剧中的打闹、嬉笑,可以游离故事情节,突出场景。

      与此同时,贺岁电影的受众也在发生变化。今天的贺岁电影如果要扩大票房,就要抓住年轻的受众。现在的贺岁电影青年性大为增强,这其中包含着青年文化性的问题。以前的青年文化性问题是以边缘化的生存来跟主流对抗的一种灰色的边缘,但是今年的青年文化反映在电影上是对待现实的态度。比如,许多青年导演会以娱乐、恶搞的方式从边缘借助商业力量,向中心大众社会推进,他们其实也是在寻找他们那个阶层的人群,这群人是受香港电影和美国电影影响的一代,所以他们可能会在文学性上有所降低,不会刻意去追求社会意义,反而是以一种风格的夸张逃避现实,这至少是一种非线性主义。虽然他们可能在制作上还不成熟,讲故事的功力还不够,但我觉得这些青年导演的存在和崛起,对中国未来贺岁电影继续开拓是非常重要的。

      陈晓云(《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主编):

      贺岁片要改变低端消费倾向

      去年研讨会上我发言的题目叫“无边的贺岁片”,今年发现贺岁片、贺岁档都已经是“无边”的了,贺岁档已经从一个月左右发展到将近四个月,如果继续发展下去,贺岁档结束后,就到暑期档了。

      贺岁档和贺岁片“无边”的背后,其实是一种同质化趋势。我们用了将近四个月的时间累计的票房,相比去年来说并没有增长多少,就国产片来说,这意味着另外一个问题,即贺岁片只是低端消费的叠加。

      从类型角度说,今年的贺岁片表面来看丰富多元,但实际上很单一,这里的单一是指真正受欢迎的影片少,所以贺岁片表面上的多元和“无边”的背后,其实是一种内在的单调。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