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实在2008年全国农村电影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9-1-7来源:中国电影报
在全党全国人民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重要时刻,总局党组决定召开这次全国农村电影工作会议,内容、时机和意义都十分重要。这是全国电影行政管理体制划转过程中召开的一次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改革创新、推动发展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加快推动农村电影改革发展的主题,认真总结2008年工作,部署2009年工作,表彰先进,交流经验,分析问题,探索规律,进一步解放思想,理清思路,深化改革,完善措施,大力加强农村电影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设任务,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新的努力和贡献。
我们隆重表彰了近三年来在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他们是全国电影系统的优秀代表,常年不辞辛苦、不畏艰难,冒着酷暑严寒深入到广阔农村、边远山区牧区灾区,翻山越岭、走乡进村,贴近群众、热忱服务,为繁荣农村电影事业,满足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优异的成绩和无私的奉献。在此,我代表总局党组向所有获得荣誉称号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以及获得组织奖的部门表示真诚的祝贺和衷心的感谢!希望你们再接再厉,在新的工作起点上再创新的业绩!也希望全国广电系统的同志们认真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学习他们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事业的高尚品格,学习他们勇于吃苦,勇于拼搏,勇于改革,勇于创新,勇于奉献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努力为推动中国电影的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新的贡献!同时,我们要向长期以来,给予电影事业发展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的中宣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文化部和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一并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由于电影发行放映管理职能已经从文化部门划转到广电部门,我也要借此机会向长期以来与电影发展同呼吸共命运,为电影事业倾注大量心血和智慧、作出卓越贡献的各级文化部门的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我想由衷地说:你们付出的努力会印刻在中国电影发展繁荣的丰碑上,你们创造的经验会成为承载中国电影继续发展的重要基石,你们的贡献和功绩会永远载入中国电影史册!希望你们继续关心支持中国电影的繁荣发展。
一,2008年度农村电影发展概况
2008年是我国大喜大悲的一年,是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战胜冰雪灾害、维护藏区稳定、全力抗震救灾、成功举办奥运、发射神舟七号、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取得一系列重大胜利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一年,也是广电系统经受各种突发事件、重大事件考验,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和竞争力大大提升的一年,是电影工作最繁重、发展亮点最多的一年。
2008年,总局和各地积极开展了各种形式的送电影下乡的主题放映活动,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益,如:总局推动的迎新春送电影下乡活动;内蒙古自治区的“科普之春”电影汇映活动;福建的“婚育新风进农家百村电影巡映”活动和第二届农民电影节;上海举办的首届农民数字电影节等。2008年,西藏自治区举办了维护稳定促发展放映活动,集中放映了2.2万场电影,观众达到278万人次。汶川大地震后,总局和电影系统共拨付和捐助灾区恢复电影放映设备370多套、放映车50多辆和1万场电影的场次补贴。四川迅速组建了多个数字放映队奔赴灾区安置点开展放映,为受地震灾害影响的群众带去了关怀和温暖。7月25日,中国电影资料馆、总局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和中影新农村电影发行公司共同举办的“迎奥运万场同映”活动,创造了同日万场电影同步放映的世界纪录,之后这一活动的放映总场次达到了3.5万场,观众超过1750万人次。这些主题放映活动都有力扩大了国产影片的社会影响。2008年农村数字电影公益放映达213万场,商业放映达15万场,加上16mm放映地方上报的场次,总数达到了715万场。
电影优惠政策和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加大,产业数字化升级成果显著。在总局党组和王太华部长的亲自关心下,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历时两年半的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如期建成并正式运营,打造了中国电影制片业的新品牌,成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标志性成果;数字放映的三个目标市场进展迅速,其中二级市场1.3K数字院线有2条,新增35家影院,36块银幕。农村市场0.8K数字院线已建成150条,农村电影院线制股份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已开展公益版权影片放映的院线达116条,数字设备10320套,放映队10230个,数字放映点已经覆盖了30个省的1512个县、15484个乡、27万个行政村,超过全国行政村总数的1/3。
特别要肯定的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实施,把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作为为农民办实事的重要任务,纷纷制定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投入配套力度,大大加快了农村电影数字化的进程。总局会同发改委、财政部、文化部出台了《全国十一五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设规划》,中央财政2008年投入设备7000套,放映补贴资金3.3亿,中宣部三下乡补贴拷贝费200万元;各地也加大了农村电影的投入力度,仅北京2008年用于农村数字电影的资金就高达3.3亿,实现每村年均放映25场电影;山东投入了8000万元场次补贴,平均每场补贴200元;江西配套资金达4000多万;重庆每年投入3300万元等。
经中宣部协调,国办出台了114号文件,将农村电影放映收入纳入减免营业税和增值税范围;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文化部、广电总局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开展中小学生影视教育的通知》,明确规定中小学生每学期至少观看两次优秀影片,影视教育经费可以纳入公用经费开支范围。这些政策有力地促进了电影在农村、在学校的放映。
存在的问题首先是电影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个别地方政府缺位,主导作用发挥不到位,对工程建设不重视,协调机制不健全,缺乏规划和政策支持,财税保障机制不健全,资金配套落实不到位。农村电影的体制机制改革还不到位,新型的市场运营主体尚在发育中,经营能力极弱;少数民族、边远山区农村群众尚未彻底解决看到、看懂、看好电影的问题。
二是东中西部地区和城乡发展不平衡。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约,各地发展不平衡,尤其是电影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西部地区和全国中小城市影院布局和总量缺口太大,尤其是县城影院瘫痪和流失严重,设施设备陈旧,放映质量不高,经营艰难;数字化影院改建和新建的步伐跟不上群众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加上房地产和设备成本很高,国家投入太少,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我国城市4000块银幕,平均15万人才一块银幕,而美国4万块,平均8000人一块。还有大部分县级电影发行公司自身条件差,转企改制步履艰难,计划体制下行政配置的发行放映资源还存在着结构性的不合理。
二,2009年的总体思路和重点措施
2009年是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一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纪念年,也是广播影视科学发展和农村电影改革发展至关重要的关键之年。
农村电影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电影产业向着又好又快、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公益放映和市场放映相协调,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更加注重服务三农、服务大众,更加注重提高影片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更加注重建立健全电影公共服务体系和电影市场体系,进一步繁荣影片创作。按照“市场运作、企业经营、政府购买、农民受惠”的思路,加快完善农村电影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完善电影产业优惠政策,大力培育农村新型电影放映经营主体,大力实施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工程,大力加强中小城市数字影院建设,到2010年基本实现一行政村一月放一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措施是:
1、认真贯彻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定,肩负起推动农村电影改革发展的重大使命和重大历史任务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于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大力推进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具有重大意义。胡锦涛总书记特别强调全党全社会都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把全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和工作举措扎扎实实落实好。为此,全国广电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从政治的大局的高度,深刻领会农村电影改革发展在整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局中的重要地位、重要使命和重要责任,一是充分认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广播影视大发展大繁荣,就必须在农村电影的改革发展上取得新突破;二是充分认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以人为本,就必须建立电影公共服务新体系;三是充分认识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新目标新任务,就必须建立农村电影的新体制新机制;四是充分认识为农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就必须了解他们的新需求新期待;五是充分认识推动农村电影的改革发展,就必须依靠数字化新技术。
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村电影工作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增强发展意识、改革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和要求上来,把农村电影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摆到重要日程上来,把实施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工程作为服务三农、为农村群众办实事的重要任务,作为检验广电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依据,统一部署,狠抓落实,切实肩负起农村电影改革发展的重大历史使命和重大任务。
2、不断总结农村电影改革发展的新实践,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农村电影发展道路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要求,经过十年的艰苦拼搏和改革创新,我国农村电影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初步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村电影发展道路。
农村电影改革发展第一阶段———实施工程建设阶段。1998年:启动放映工程。为解决广大农村群众看电影难的问题,广电总局联合文化部开始提出实施农村电影2131目标———即在21世纪初,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
2000年:财政开始投入。广电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为扶持中西部22省区的632个国家级低收入县,开展农村电影放映活动,2001-2005年,共投入2.38亿元,新建16毫米电影放映队8000支,资助了16mm胶片放映机、发电机、流动放映车、放映大篷等放映设备,资助电影拷贝2.9万个,并为各少数民族语译制中心更新了译制设备。
2005年,推动数字化试点。中央下发《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都明确提出要大力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当年,农村数字电影流动放映技术试验取得重要突破。总局在浙江台州、广东佛山启动数字化放映和农村院线制改革试点,并取得成功经验。
2006年,形成新思路。按照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农村电影改革发展试点扩大到浙江、陕西、河南、江西、广东、湖南、吉林、宁夏等八省区16个市,初步形成了“市场运作,企业经营,政府购买,农民受惠”的农村电影改革发展新思路、新模式。
农村电影改革发展第二阶段———纳入体系建设。2007年5月,明确公益服务目标。以《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7】21号文件)和《关于做好新时期农村电影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7〕38号)为标志,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开始进入体系建设的新阶段。广电总局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文化部在陕西延安联合召开全国农村电影工作会议,王太华部长等领导做了重要讲话,明确提出在2010年基本实现每个村每个月看一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提出了“五个纳入”的工作要求。发改委和财政部大力支持,明确在“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总计投入10多亿元,地方财政按照东中西部进行自筹或配套,用于购买设备和场次补贴。对农村电影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等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农村电影开始进入持续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2008年,财政保障机制初步建立。中央财政投入的场次补贴3.3亿已下发到位,发改委资助2亿元的数字设备已完成生产,正在集成下发。12月初,中央已召开会议部署,将农村电影发行放映行政管理职能,全面划转到广电部门,这就为推动农村电影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体制环境。可以说,这十年,是广大电影工作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创新,艰苦实践的十年,也是农村电影面貌发生根本改变的十年,这其中最宝贵的经验是贵在改革、贵在创新、贵在发展。
3、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地位和作用,把握农村电影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和总体思路
建立农村电影公共服务体系,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地位和职责,在解决电影行政管理体制的“错位”问题之后,各地广电部门必须解决管理职责“到位”问题,要通过完善政策、制定规划、加大投入、规范市场、培育主体、服务基层等措施,引导和推动农村电影加快改革,加快创新,加快发展。希望广电局和文化厅要按照中宣部等四部委文件的要求,尽快做好职责和工作交接,尽快调整各地农村电影工程领导责任制和工作责任制,明确政府分管负责同志牵头,广电部门负责工程的组织实施,发改委和财政部门负责计划和资金的落实,建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领导小组,形成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密切配合的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工作协调机制,组织、协调、指导、监督本地农村电影改革发展和数字化放映工作,推动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实施,从组织上、政策上、资金上、措施上保障农村群众看电影的基本的文化权益。要当好地方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赢得工作主动权,打开工作新局面。推动农村电影发展必须把握改革创新这个灵魂、这个重点,给农村电影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增添新的活力。改革要紧紧依靠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改革发展的方向和思路是要着力推动六个方面的转变:一是农村电影工作的内涵从工程建设扩展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二是地方电影行政管理主体从文化部门划转到广电部门,三是政府投入方式从专项资助转到购买公益服务,建立财政保障新机制,四是运营体制从单一的国有发行公司转到股份制的、发行放映一体化的院线公司新体制新主体,五是技术体系从胶片放映转到数字传输放映新体系,六是管理手段从粗放型转到信息化管理新手段。
各省广电局要主动协调发改委和财政厅,争取支持,按照“十一五”规划,做好2009年度放映计划,落实地方财政投入和配套资金。明年中央财政不会小于今年的投入。国家发改委预计投入2个亿资金,资助中西部地区6896套设备;其中,按原计划资助外,招标结余资金将向西藏和四川、甘肃、青海、云南的藏区倾斜,按照15个村一套设备配备,2009年资助到位;新疆和内蒙也参照15个村一套设备,需2010年资助到位;东部由各省财政落实。待两会通过预算后,以发改委和总局的正式发文为准。2009年全国农村的放映任务是按照642966万个行政村,每村每年12场,年放映总量为771万多场。按照每场最低补贴100元的标准,财政部预计下发中央财政补贴3.3366亿(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42万),地方需要配套4.4032亿,其中西部配套20%,中部配套50%,东部自筹,希望大家多争取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多补贴一些。目前,数字设备覆盖和数字化放映还差2/3的缺口,少数民族语译制经费和边远山区的流动放映车还有待进一步落实,我们的任务还相当艰巨。所以各地广电部门要下大力气,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同时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和各类资本进入农村市场,加快数字化更新改造进程,狠抓工作落实。凡数字设备未覆盖的地方,财政补贴可用于购买16mm胶片放映。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措施,保障2009年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顺利实施。
4、开创农村题材影片创作的新境界
新农村呼唤新电影,新电影必须追求新境界、反映新生活、服务新农民。我们要认真贯彻刘云山同志提出的“要关注农村、关心农业、关注农民”的重要批示,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向,突出创新、求新的创作灵魂,紧紧贴近和深入新农村、新农民、新生活、新时代,多描写发生在当代农村的感人动人吸引人的故事,多反映农村群众的情感诉求和创新实践,多运用农村群众喜爱的艺术手法和大众语言,强化情节的戏剧化、人物的个性化、风格的喜剧化,更多地体现浓郁的生活气息、乡土气息、时代气息。要着眼于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着力于引导农民崇尚科学、诚信守法、抵制迷信、移风易俗,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勤劳致富、扶困济贫的社会风尚。要克服方言化太重的局限性,倡导普通话、通俗化,语言通俗而不低俗、不媚俗、不庸俗。进一步拓宽创作视野,开掘新的选题,加大资金投入,凝聚优秀人才,精心组织创作,狠抓影片质量,创新发行方式,要发挥好长影农村题材创作基地的作用。总局和财政部每年要用精品专资扶持一批优秀农村题材故事片、科教片、戏曲片,鼓励面向农村开展主题放映活动,争取每年和地方联合举办一次全国农民数字电影节,选择农村题材电影创作或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取得先进经验的地方,召开一年一度的现场会,评选广大农村群众喜爱的优秀影片,推出更多的新人新作,在全国农村数字院线首映展映,让优秀影片走进千家万户。农村题材电影创作,要着眼于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5、完善市场体系,加快培育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新主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农村电影建立市场体系与公共服务体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完善这两个体系,重点是推进股份制、院线制改革,核心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培育新的经营主体、进入新市场。农村电影工作与“村村通”和西新工程根本区别在于不是按事业规律办事,而是按照产业规律办事,由政府推动,企业经营,政府是靠运用供求机制、市场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等这些杠杆来推动发展的。中央领导已经明确政府养事不养人,政府通过采购、补贴、奖励和培训等方式实现公共服务目标,那就是谁的设备好、谁的服务好、谁的价格便宜,就采购谁的,就与谁签订放映合同,不搞垄断。所以在组建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这个环节上,政府必须大力推动和大力培育,主要做好几件事:
一是抓紧整合现有的国有资产资源,实施市县公司的扁平化组合。改革试点证明:把基点和公司放在地市级、在县级设立派出的管理站,有利于减少环节,落实配套资金,便捷传输供片,缩短管理链条,打破县县格局,形成区域规模。院线公司放在省一级容易形成新的垄断,而且审批权已经下放到市一级。可以推动省电影公司组建省直管县的院线公司,或者成立数字设备管理公司、数字电影广告经营公司,这些公司还可以协助政府组织人员培训、设备维护、市场统计、监督管理等工作。
二是大力吸引社会资本,调整所有制结构,壮大企业规模和实力。从单一的发行公司到发行放映一体化的院线公司,不仅是数字化规模供片、规模放映和开发规模市场的需要,更根本的目的是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鼓励国内各类资本投资农村电影市场,打破区域壁垒,减少发行环节,搞活经营机制,塑造新型的农村电影市场经营主体。
随着农村电影社会影响力的不断加大,各方力量纷纷看好农村电影放映这个前景广阔的大市场,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农业银行等大型国有企业到普通的农民放映员,都在关注着农村电影数字化的新进展,准备在这场大潮中有所作为。因此,广电总局先后下发了《数字电影发行放映管理办法》、《农村数字电影发行放映实施细则》等文件,降低了从事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的准入门槛,农村数字院线公司的审批权下放到市一级,这就为加快培育农村电影经营主体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各省局也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办电影,一定要树立管天下的理念,不要仅仅盯着自己直属的一两个公司,更不许搞垄断,要使多元化的农村电影放映主体不断出现,形成比质量、拼服务、重效益的竞争格局,使农村电影始终保持良好的生机与活力。
随着农村电影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不仅要通过股份制等方式调动各国有电影公司、民营和个体等各种类型资本办电影的积极性,还要以院线经营的方式和公司制的管理,切实加强院线对所属放映队的直接管理。由院线公司负责招聘放映员,根据一套设备配1—2名放映员的需求,按照老放映员优先培训上岗的要求,在集成分发设备的同时,帮助他们掌握数字新技术,爱护维护新设备,本着为民服务、恪尽职守的精神,完成好影片的放映任务。
院线公司既要在供片、传输、招商引资、广告经营等方面发挥优势,做好对放映队的服务,又要严把质量关,保证放映场次和质量,做好对放映队的监督管理,使过去的以行政为纽带、发行放映相互脱节的旧体制,早日变为以资本为纽带、发行放映一体化的院线制。三是建立合同制和考核制。政府部门要逐步落实一村一月一场的目标要求,与院线公司签订采购协议。如果国有企业没有积极性,可以直接与民营公司签订采购协议。待公司运转起来之后,既要多指导多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又要引入考核机制和竞争机制,不认真完成政府采购任务的,可以出示黄牌、也可以重新洗牌。实践证明,只有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农村电影才能从根本上走出困境,才有新的希望。
6、加大投入,加快中小城市数字影院的建设和改造
电影院是电影产业的基础设施,是服务大众的重要载体,电影院的规模和水平决定了电影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所以,解决电影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就必须解决电影院发展滞后的瓶颈问题。我们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支持,对中西部地区改建影院给予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另一方面总局运用电影专项资金建立补贴政策,发挥杠杆作用,调动广电全系统和社会力量参与数字影院的建设。一是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城市新建2K设备的数字影院,总局继续执行头三年电影专项资金100%先征后返的政策;同时总局每年计划拿出一笔专资,对设备投资方给予单机安装的设备每套适度补贴,以加快胶片放映设备向数字放映设备的转换,胶片、数字双机放映向数字单机放映的转换步伐。设备投资商的概念不等于发行公司、也不等于院线公司。二是运用1.3K数字放映设备,开发面向中小城市、中小成本影片、中低票价的二级市场,这类市场需求大、潜力大、设备价位低,市场前景好,具有直接服务中低收入大众群体的特点。现在已经有两条院线,35家影院、36个数字厅。总局计划从2009年—2011年,每年拿出3000万元专资,对于县城及西部地市级新建改建1.3K数字影院的,每个厅补贴10万元、一座影院最高不超过30万元,前提必须是数字单机安装并加入专业数字院线。请电影局和专资办研究具体办法,地方局也要积极争取财政扶持,建立相应的鼓励政策,加快推动本地影院技术升级的进程,如北京市文化局近些年执行的政策,凡是在北京市新建多厅电影院,不论国有民营还是外资参股,都给予每个厅50万元的资金支持。正是这一政策,使得北京的多厅电影院建设,一跃名列全国前茅。
7、开拓市场,完善制度,加强行业管理和市场监督
公益放映和商业放映都要遵循市场规律,各级广电局要学会两手抓:一手抓公益放映,一手抓市场经营。要引导企业强化经营意识,拓展经营范围,利用数字放映带来的商机实现市场主体的可持续发展。2007年全年农村电影观影人次超过15亿,随着放映场次的增加,今年的观影人次有望再创新高。如此巨大的受众群体,加之电影映前广告的高收看率,使农村电影成为宣传企业产品、拓展农村市场的最有效方式,农村电影已经成为直接面向9亿农民的全新媒体。在大力做好公益放映的同时,一定要深刻理解“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农民受惠”十六字方针的深刻含义,充分发挥各院线公司企业经营、市场运作的优势,抓住新技术、新体制、新机制为农村电影带来的新商机,努力拓展经营范围,以优质的放映、周到的服务、严格的管理吸引广告,转变企业单纯依靠政府扶持的增长方式,真正实现农村电影的可持续发展。
政府部门还要强化制度建设,加强管理和监督。一要抓紧调研并完善电影广告经营的市场规则,加强监管力度,对观众、对企业、对社会都要负责,既要把握正确导向,又要保障各方利益。二要完善统计制度,实质是要建立科学的评估和考核体系,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广电局要尽快建立起统计体系,运用计算机联网,与总局建立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统计网络。三要完善场次监管制度,为确保放映场次落实,确保政府补贴有效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数字中心要尽快推广场次回传技术,实现网上监管。四要加强片源管理。确保进入农村院线的数字影片都要通过电影局技术审查,符合技术标准,拥有制片方授予的相应版权。设备厂家不允许带片源进入市场,必须通过院线公司供片,不得未经批准擅自发行进口影片。五要加强设备管理。数字设备的使用要求较高,必须加强培训和精心维护,中国电影科研所要编一本使用和维护的小手册,通俗易懂,携带便捷,图文并茂。六要加强补贴资金管理。各地要严格依照《农村数字电影发行放映实施细则》、《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场次补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场次补贴管理实施细则》等各项规定,切实加强对放映和补贴的监督与管理,采取有效方式,出台奖惩措施,坚决杜绝放映场次的虚报和补贴资金的截流及冒领,保证场次真实有效,确保补贴规范、足额、及时发放。这里要强调不论是广电部门还是院线公司一律不得挪用、克扣、拖延补贴资金,一律不得作假账、报假账,包括城市影院,一旦发现立即取消政府补贴。要保护好基层放映队的合理收入和积极性。
8、进一步加强数字中心的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完善数字电影技术,加快数字化进程
科技创新为农村数字化放映提供了技术支持。依靠吸纳世界先进的技术成果,经过我国自主研发,数字技术在农村流动放映的应用上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数字放映的质量已远远超过16mm胶片,而供片和订购全面实现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这就为全面满足群众的更高要求和形成广告市场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总局电影科研所、质检所和各设备生产厂家,要继续做好数字放映设备的研发和检测工作,使放映更稳定、运输更灵活、操作更便捷、成本更低廉、维修更方便,更好地适应农村流动放映的需求和环境。
总局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要加快数字影片公共服务平台的各项技术研发和升级,一是要做好数字电影交易服务平台的完善和推广,在原有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系统的基础上,为政府管理部门、影片著作权人或发行权拥有者、数字院线、数字放映点等单位或个人提供更加系统和方便的电子商务服务;二是要尽快推出放映信息回传系统,为放映场次的监督与管理提供更加先进的技术支持;三是要做好卫星传输的相关工作,完成设备对接、缩短安装时间、提高传输效率,为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9、大力加强队伍建设和培训工作
数字化放映和院线制、股份制改革是电影领域的一项重大的科技变革和体制机制的“革命”,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培育一大批热爱事业、高度敬业的行政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农村一线的经营骨干,以及一大批心系群众、吃苦耐劳的放映大军。为此,培训工作至关重要。要把培训计划纳入政府部门和经营单位的重要日程,每年要做出培训计划,加大预算投入,从树立新观念到掌握新技术,从组建新公司到运用新办法,从举办讲座到现场观摩,都要精心安排。总局电影局、人事司和中国电影器材公司等单位要抓好各级政府部门管理干部和院线公司经理的培训,地方广电局和院线公司要组织好所辖区域放映队的培训,上下形成合力,加强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齐心协力将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任务落到实处。
10.组织开展全国农村电影工作大调研,了解新情况,总结新经验,研究新问题,提出新思路新措施,推动落实新任务
总局计划从2009年开始用半年时间进行调研,要专门下发通知部署。各省局要组织形成各省的调研报告。要通过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群众,认认真真、扎扎实实的调研,搞清家底,摸清情况,分类分步骤解决农村电影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要注意处理好新旧体制、新老队伍、新旧设备过渡期间的实际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对待。
一要保证胶片放映向数字放映的平稳过渡。在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整体推进过程中,各级广电部门还要处理好数字放映和胶片放映之间的关系,在扩大数字化放映规模的同时,现有的16毫米设备和放映队也要充分利用好、组织好,在过渡期继续完成好放映任务,未实现数字化放映的地方,同样享受放映补贴,实现平稳过渡。
二要处理好老放映员与新放映员的问题。要重视并保障老放映员的利益,在招聘放映队时安排一定的比例,对于能够经过学习重新上岗的,要优先参加培训,力争上岗;还要积极吸纳热爱电影事业、知识结构新、操作能力强的年轻人加入数字电影放映队伍;对于已经购买设备的个体放映队,可整合加入院线公司,承担公益放映任务,享受公益片源和补贴。要关心基层放映员的困难,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使新老放映员形成合力。
2009年既是农村电影改革年,也是发展年,做好农村电影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一定要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抓住机遇,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完善农村电影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中国电影大发展大繁荣,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来源:中国电影报 09年1月1日 |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