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甘肃模式”被全国推广
2011-7-18
又一个暑假到来了,兰州市图书馆已经为中小学生们准备了丰富多彩的公益活动。从7月16日开始在这个图书馆的第二课堂里,学生们可以免费听英语和国学讲座、参加电脑设计和舞蹈培训等等,这与很多人眼里图书馆仅可以借阅图书和查阅资料的“概念”有着很大的不同。
实质上,随着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步伐的加快,原有意义上的图书馆已开放办馆,服务活动早已走出场馆,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惠及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如兰州市图书馆每年举办的兰州读书节,4个月的时间里参与人数达百万人次。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体制改革,不仅要创新体制、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而且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我省公共文化建设总投入超过20亿元,年均增长25%,而且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我省的“惠民工程”被全国推广,且与安徽省共同承担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制度设计课题研究。
“农家书屋”从甘肃走向全国各地
2005年12月,在定西市内官营镇内官营村,这里的农民第一次在自家门口有了被称为“农家书屋”的图书馆,于是从这里开始,第一批500座“农家书屋”于2006年在兰州市榆中县、永登县、皋兰县,定西市和天水市建成进行试点实施。
这个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文化惠民工程,在农村受到了广泛欢迎,成了农民兄弟农闲时经常去的地方。随着这项工程在甘肃的深入开展,2007年3月,新闻出版总署会同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民政部、财政部、农业部、国家人口计生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印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推广“农家书屋”工程。规定由政府主导建设,农民自主管理,每一个“农家书屋”原则上可供借阅的实用图书不少于1000册,报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张)。具备条件的地区,可增加一定比例的网络图书、网络报纸、网络期刊等出版物。
截至目前,我省已建成13000个农家书屋。2011年,我省已开工建设的农家书屋有1930家,将实现甘肃行政村全覆盖的目标。而在全国范围内,2010年,各省已建成农家书屋、社区书屋、职工书屋等共38万家,基本覆盖了全国一半以上的行政村。2011年,全国农家书屋的数量将达50万家;到2012年,将全面完成农家书屋工程,基本覆盖中国所有的行政村。
农村电影放映探索出“甘肃模式”
露天电影的放映,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是一个时代的美好记忆。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城市的电影放映实行了“院线制”,一座座现代化的电影城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影迷们基本上能够实现同步观看国内外大片。而在农村,农民如何能经常看上电影,看到国内最新放映的电影?
2001年,国家开始实施“2131”农村电影放映工程,2007年全国农村电影工作会议上又提出“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群众受惠”的农村电影改革创新思路。
我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开始大胆探索“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群众受惠”的新体制新模式,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组建农村电影院线公司。2008年,将国营、民营电影企业放到同一个平台上进行平等竞争,兰州金利文化娱乐有限公司一举中标。经甘肃省广电局同意,兰州金利公司开始组建“甘肃飞天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飞天院线成为甘肃省农村电影市场的经营主体,负责全省农村电影的放映和服务。于是飞天院线组建的730个放映队,迅速覆盖全省14个市(州)的16786个行政村。2009年、2010年,飞天院线公司连续两年完成了20余万场次的农村公益电影放映任务。
随着探索的良性循环,企业参与运作的农村电影公共服务,成为甘肃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亮点,也受到了全国的关注。《2010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中,甘肃“飞天模式”被作为样板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惠民”文化工程在全省广泛开展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上,甘肃除了这两个被全国推广的“甘肃模式”,“村村通”工程作为全省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目前也已完成41122个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建设任务,有效解决了600多万农牧民群众听广播难、看电视难的问题;无线覆盖工程全面完成了中央农村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任务,全省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3%以上;西新工程更新改造甘南州和天祝县13个广播电视发射台站的设施设备,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视传输覆盖和实验检测能力明显提高。
与此同时,投资近2亿元建成省、市、县、乡、村五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中心或站点,其中省级中心1个,市级中心14个,县级支中心68个,村级服务点16143个,也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共享工程在我省的全覆盖。我省还广泛开展送书下乡活动,投入429万元为全省56个贫困县图书馆、479个乡镇文化站送书318万册;结合“千台大戏送农村”工程,投入资金1224万元,向全省各地配送农村流动舞台车两批次24台,极大地丰富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