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刚在2008年度全国农村电影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2009-2-3
为期两天的全国农村电影工作会议暨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会,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全国电影行政管理职能划转,扎实推进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深化农村电影体制改革的动员会,对下一步将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设提升为农村电影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重要意义。
会议期间,我们对三年来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实施进程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了表彰,颁发了农村电影工作先进组织奖,对电影专项资金管理工作进行了奖励。总局赵实副总局长对农村电影工作的实施进行了总结。各位代表也就赵实副总局长的讲话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意见,对今后农村电影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电影局、电影科研所、总局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中影新农村数字电影发行公司还分别就农村电影改革发展的相关政策、数字电影放映设备的情况、农村数字电影公共服务平台及农村公益影片的发行情况做了介绍。
(一)关于未来农村电影工作的几点意见
根据会议的安排,结合代表讨论和发言情况,我再谈几点具体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是要加大重视和扶持力度,把农村电影工作切实提到各级电影主管部门的议事日程上来。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实施效果如何,固然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联系,但关键看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重视程度,看各地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程度。国家从2007年开始加大了对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投入,对东中西部地区分别有不同的优惠政策:东部由地方财政自行购买放映设备、安排公益放映场次补贴(少数享受中部地区待遇的地区由中央财政扶持部分场次补贴),可以使用由国家提供优惠版权的节目用于农村地区的电影放映;中部地区,国家给予50元/场的公益放映场次补贴,地方财政每场再配套50元,合100元/场,并按照20余个村一套的标准配置数字放映设备;西部地区每放映一场电影国家给予80元补贴,地方财政负责20元,个别地方中央财政100%负担。2007年,中央财政投入场次补贴资金逾2亿元,2008年投入3.3亿元,加上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每年用于农村电影放映场次补贴的资金超过7亿元。在过去农村电影最兴旺的时期,观影人次达到上百亿,而放映收入也未超过两亿元。与之相比,目前的农村电影放映工作迎来了非常好的发展机遇,希望各地务必要认清当前的大好形势,把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给予充分的重视。
二是要不断研究农村观众的变化情况,努力提高农村电影工作的覆盖面。上世纪80年代全国的农村电影放映队最高曾达到14万个,几乎每乡一支。1992年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农村电影放映队伍一度出现了萎缩,农村电影观众也逐渐在流失。1998年,为解决广大农村群众看电影难的问题,广电总局联合文化部提出了“21世纪初,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农村电影“2131”目标。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实施,数字新技术的发展,为农村电影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同时,农村电影观众的主体也在发生变化,不久前电影局组织的调研组到陕西省专题调研农村电影工作,泾阳县电影公司经理向我们反映,县里40多万人口有8万青壮年在外打工。全国范围内,不完全统计有2.3亿农民工。这个群体是我们不能忽视的,要通过各种途径保障广大农民工的观影权益。另一方面,农村主要的观影群体形象地说是“38”、“61”、“99”。“38”是妇女,“61”是儿童,“99”是重阳节,指老人。所以还要深层次研究农村电影市场,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
三是多数农村地区放电影的条件还过于简陋,亟待改善。在计划经济时期就提出过农村电影的三个过度,即让农民从室外到室内看电影,从包场到售票看电影,从看小电影到看大电影。这个思路与现在的“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农民受惠”很相似,目标都是让农民群众在比较好的条件下看电影。然而现实情况仍远达不到买票、室内看大电影的标准。我们在西藏调研时,看到当地的条件是非常艰苦的,时雨时晴。在陕西咸阳的放映点调研时,11月份放电影当地观众已经都穿上了棉大衣。东北三省等纬度更高的省区,大概有半年时间,因天气寒冷不能在室外放映和观看电影。所以还要广开发展思路,把乡镇、农村室内的放映点逐步建立和恢复起来,采取多种方式来改善农民看电影的条件,只有让观看电影成为一种享受,农村电影市场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是面向农村、服务三农的电影片源还亟待开发。随着农村电影观众主体的变化,除战争片、喜剧片、动作片等影片外,还有两类影片较受农村观众的欢迎。一是地方戏曲片。其受欢迎的原因在于农村的老年和妇女电影观众较多。可以充分利用各地的地方剧团,以较低的成本录制戏曲节目并转制为数字电影节目用于农村电影放映。二是适合本地生产、生活需要的科教片。现在每年拍摄新科教片40余部,尽管电影局也就各地的需求向社会征求过意见,但不同地域的农村生产、生活千差万别,希望各地的广电主管部门能把农民对科教片的需求掌握得更具体些,以利于把科教片制作和农民群众需求更好地结合起来。未来将逐步建立市场运作的供片方式,把能够实行市场运营方式的影片引入到农村电影放映中,追求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避免为完成任务而放映电影的情况发生。
五是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电影市场新机制。在过去的年代,农村电影靠计划体制发挥过非常大的作用,从中影公司到省、市、县各级电影公司,再到乡镇、农村电影放映队,有近50万从业者。从1992年开始慢慢减少,最低到20多万人左右。随着近年来“2131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实施,农村电影从业人员开始逐步恢复。关于如何处理好新旧体制的关系,中央总体思路非常明确,那就是“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农民受惠”,不能完全照搬原来的旧体制、旧机制。目前中央财政对放映设备和放映场次有倾斜政策,还有基本免费的农村电影公益节目,为农村电影改革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环境和条件。要始终将满足人民群众看到、看好电影的需求作为工作的根本目的,在这个过程中要统筹兼顾新旧体制的更替,通过股份制调动各方积极性,以院线制的管理发挥企业活力,以新体制、新机制推动农村电影的改革发展。
另一个要关注的是农村电影老放映员的待遇问题。初步预计,全国可能有不会低于10万名老放映员的待遇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今后可能还要借助全国农村电影放映的大好形势,采取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六是要不断提高放映设备的质量。农村电影放映之所以能够有今天的大好局面,依靠的就是新思路、新机制和新技术。新的技术就是数字电影放映技术。数字电影以高品质的音画效果、始终如新的放映质量、丰富拓展的节目资源、便捷高效的创作手段、高效低价的传输发行方式、方便可靠的版权保护等特点,拓展了电影的发展空间,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感受,并直接推动了电影发行和放映业运营模式的根本性变化。用于农村的数字电影放映设备,已经经历过几次换代,从放映效果、体积重量、播放的稳定性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今后还需要各地不断反馈设备使用情况,并根据大家提的意见和需求进一步改进和升级。
(二)电影局2009年度的工作设想
一是要抓好影片的创作。这既是电影局的重点任务,也是各省局的重点工作。2002年以前,只有17个国有电影制片单位可以独立拍摄影片,中国电影的平均年产量只有百部左右。近年来,在电影产业化政策的推动下,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电影摄制,有影片摄制许可的单位达到300个以上,2008年的电影产量再次超过400部。今后的任务,主要是稳定产量、提高质量。希望各省局关心两类影片生产:一类是主旋律重点影片。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要推出一批能够紧扣时代脉搏、弘扬民族精神的影片。中宣部文艺局和电影局已经共同确立了50部的选题,如果各省还有好的选题,同样可以向电影局报送。选题好、质量优的,还能得到政府的一些资助。另一类是市场竞争力较强、满足各类不同层次观众需求的重点影片,如《赤壁》、《非诚勿扰》、《画皮》等。2008年国产影片票房过亿有8部,中国电影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对此类直接推动电影产业发展作出较大贡献的影片,也要给予充分的关注与扶持。此外,各省广电局也要积极落实用于电影的影视互济资金政策,加大对电影的支持,这对整个电影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是要促进市场的繁荣。电影是扩大内需的有效手段。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正是美国电影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诞生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影片佳作。2008年下半年,各国普遍遭遇金融风暴,而中国电影在年底又实现了新的票房佳绩,贺岁档有望再创历史新高。好的影片,对增强人民的信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同时金融风暴也为以电影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带来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2009年,全国电影人将齐心协力,争取实现50亿元电影票房,并使国产影片市场占有率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为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有足够的银幕作为支撑,目前全国有电影银幕4000余块,每年的增幅约为500多块。如按人均占有银幕数量计算,与美国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但也说明中国电影市场的潜力很大。希望各省广电局充分重视电影产业的发展,重视电影市场的基础建设,确保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使中国电影确确实实为拉动内需作出有益的贡献。
三是要以高新技术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一方面要大力推进电影放映从胶片向数字的转换,做好胶片放映向数字放映的过度。数字化放映的普及,将大大降低电影拷贝的成本。以影片《赤壁》(下)为例,全国发行1400个拷贝,700个胶片拷贝、700个数字拷贝,每个35mm胶片拷贝约8000至10000元,总计约700万元拷贝成本,而数字拷贝总成本仅7万元左右,发行数量够多的话,单个数字拷贝成本低于100元。因此,要充分认识到数字电影给电影产业带来的巨大变化,包括发行理念和方式。为此,总局电影局采取了多项措施推进电影数字化,一方面借助电影专项资金对兴建数字影厅、安装数字放映设备给予适当补贴;一方面加大力度推进电影数字修复工程,将以往所有胶片拷贝全部进行数字化处理,目前已经完成1600余部;第三是加强数字影视基地的建设,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已经正式开业运营,将来要进一步加强全国电影数字制作力量的调配和使用,努力提高技术水平,使中国电影不必走出国门就能完成整个数字制作流程。
四是要抓紧落实地方电影管理体制划转的相关工作。中央做出的理顺地方电影管理体制的决定,为电影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面对这种形势,各级广电部门要很好地把握机遇,加快完成电影体制划转工作。首先希望各省成立广电局,将电影明确加到广电局的机构名称中,这一点总局领导也有明确要求。第二希望各省广电局创造条件成立专门的电影处,电影的行政管理工作任务很重,职能范围很广,涉及城市和农村、事业和产业、规划和政策、管理和监督等。比如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要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要指导各地成立新体制、新机制的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要保证国家资助的放映设备实现良好覆盖并真正发挥作用,要保证放映场次的真实有效,要确保公益场次放映补贴及时、足额发放等等。第三要把握好划转中的业务交接和人、财、物交接,使全国电影的整体工作和各项任务不受影响,希望大家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电影局也将和各省局保持密切联系,配合各地抓紧完成划转工作。
在当前电影工作中,还有一些值得共同探讨的问题。
首先是要更新管理理念,向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制政府转变。要把政府的管理从微观转向宏观、从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从管脚下转向管天下。纵观近年来电影产业改革,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降低准入门槛、搞活电影主体、鼓励市场竞争。正是因为电影市场准入对国内各类资本基本放开,才有了当前电影市场红红火火的景象。作为制定政策的主管部门,要放眼于整个行业的发展,出台的政策要对整个产业有利。北京市对每一块新增的银幕都给予50万元的奖励,不论投资主体是国有还是民营,是行业内还是行业外,这一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北京电影市场的建设。希望各省广电部门,充分汲取电影产业化进程中取得的各项经验,以先进的管理观念和发展理念引领电影的进步。
其次是希望统计工作引起各级广电部门的重视。做好统计工作,既是对自身劳动成果的肯定,也是让社会关注、了解电影行业的窗口。尤其是农村电影统计工作,涉及面广、统计层面多、统计难度较大,再加上电影管理体制不顺,没有专人负责,多年来电影二级市场和农村电影放映的相关数据一直处于不规范、不及时甚至不准确的状态。而农村电影统计工作又直接关系到国家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实施效果,十分重要。因此,各省广电局既要认真研究统计方法,明确统计内容,尽快实现科学统计;又要把做好农村电影统计工作作为一项年度考核任务,制订相关制度,指定专人负责,还可以发挥省电影公司和行业协会的优势,共同做好这项工作。要按有关统计要求认真做好每年的各项统计,确保每一项数据真实、准确、及时,为行业发展和宏观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
第三是要规范市场。近年来城市影院建设速度很快,要保证电影市场的健康发展,就一定要同时做好诚信经营的工作,这也是政府引导市场的责任。要杜绝偷漏瞒报票房的现象,既要鼓励行业自律,政府也要加强监督管理。要坚决打击盗版和盗播,它们是中国电影的天敌,这是政府的职责所系。要让专项资金在电影产业政策中发挥更好的作用,这几年电影院之所以雨后春笋般建立,新建影院专资的三年先征后返、普通影院通过国产影片评优的专资返还等政策功不可没。
最后要强调的是,自党的十六大以来,电影按照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呈现出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喜人态势,电影的年产量从百余部增加到406部,电影票房从不足10亿元增长到43亿元,每年都保持了25%的以上的增长,国产影片的市场占有率也连续多年超过进口影片;电影企业效益不断提升,上影集团已经连续三年利润过亿,长影集团年利润超过3000万元;民营企业更是如鱼得水、发展迅猛。我们相信,在全国电影工作者的努力下,中国电影一定会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也希望大家充满信心,共同为中国电影事业的繁荣贡献新的力量!
(本文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童刚在2008年12月25日全国农村电影工作会议的总结发言整理,编者略有删节)
来源:中国电影报 2009年01月22日 |
上篇:
下篇: